今日短论 | 因地制宜向“新”行 / 郭玮

来源:铜川日报

因地制宜向“新”行

郭玮

4月29日起,《铜川日报》推出《项目观摩添动力 加压鼓劲谋发展》系列专刊,数个采访小组分头行动,再次沿着全市一季度重点项目观摩足迹,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直击项目现场的火热澎湃。

采访中,我们看到,一些项目含“新”含“金”,一些项目延链聚能,一些项目逐绿而行。隆基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是全省电池行业首个废水“零排放,全回用”标杆工厂,深度契合铜川水资源现实,将为电池行业污水排放及中水回用提供新的集成应用方案;苏博特高性能土木工程新材料项目是我市水泥建材产业延链补链项目,所产聚羧酸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可将混凝土使用寿命延长30%—50%;煤矸石大宗量资源化综合利用中试基地建设项目,结合铜川煤炭资源禀赋,在“实验室”与“生产线”间建立了更加丰富的通道,为实现煤矸石资源化和全面价值化带来新的探索……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依托“家底”强化科技赋能、因地制宜契合转型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因地制宜”。记者采访中看到的这些项目,恰恰是铜川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对铜川来讲,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简单化地抛弃传统产业,不能把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而是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实事求是地思考“招引什么”“怎么招”“落地什么”“怎么落”的问题,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既要聚焦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精准招商,又要健全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包”激励本地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还要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只有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生强枝”,才能在向“新”而行中激发更强劲的发展活力,奏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本栏目投稿邮箱:tcrbsz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