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 | 照金:山河换新装

来源:铜川日报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习近平

照金:山河换新装

图为航拍的照金镇(资料照片)。 耀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的心里话

照金镇杨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王卫玲:

2015年,总书记来照金镇考察时,我握着他那双宽厚温暖的手,特别激动。总书记希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团结一心,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我记在心上,不敢忘怀。自从2021年当选杨山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我带领村民,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1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4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种植规模,让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陕西日报记者 赵杨博整理)

陕西日报记者 陈艳 赵杨博 付玉玮

铜川日报记者 徐国玺

耀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鑫 王飞 武洋

照金,红色浸染的热土。

曾经,这里燃起革命之火,峥嵘岁月的壮怀激烈从山梁间奔腾而过。

曾经,这里土地贫瘠,所辖9个行政村中8个是贫困村。那时,小伙子想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来。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时间坐标镌刻温暖的足迹。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考察。他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在照金村考察时,他希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团结一心,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恰似一夜春风来!

骨血中深埋红色火种的照金儿女,牢记谆谆嘱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楫笃行,将照金打造成了一座活力满满、日新月异的全国红色旅游名镇。

景区里,不同年龄的人找到了各自的人生“舞台”;田野上,特色产业结出硕果;校园里,“红军娃”在足球场上尽展少年风采……从历史烟云中走来的照金,如今正谱写着革命老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热血传奇。

女村支书的“触底反弹”

今年51岁的王卫玲,3年前当上了照金镇杨山村党支部书记。一路走来,尽管跌跌撞撞,她仍办成了4件大事:建强班子、盘活羊场、引进大棚蘑菇和种植数百亩艾草。

3月20日上午,仅1个多小时,王卫玲就接到村民的十几通电话。有的投诉坡改梯工程施工队挖掘机损毁自家田地,有的抱怨施工队没打招呼就砍了自家地头的树。

“只要村民反映,我就把双方当事人叫到一起说事!”王卫玲快人快语。

别看做事风风火火,可谁能想到,她曾因当选“领头羊”,怕得坐到村委会哭了。

那天,村上搞换届选举。当听到念自己名字时,她傻了眼:“我害怕挑大梁,回家就跟爱人吵了一架。”

丈夫给她打气:“好多女同志当村支书都能干好,你也没问题!”

然而,丈夫的话没能移走王卫玲心头的大石头。尽管在此之前她干了18年的村妇女主任,但一想到“党支部书记”的千钧重担,她仍觉得“压力山大”。

硬着头皮干了好一阵子,她还是进入不了角色,直到镇上领导找她谈心:“照这样搞下去,你们村就成了软弱涣散村!”

这句话惊醒了王卫玲。

时光追溯到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照金村考察时,王卫玲就在现场,站在第一排。

“握着总书记宽厚温暖的手,我特别激动!”王卫玲回忆说。

深情厚望,犹在耳畔。

“村子从来没有当过软弱涣散村,不能在我手里戴‘帽子’。咱要给村民挣脸面!”好强的王卫玲不甘落后。

杨山村曾属于深度贫困村,98户村民中有68户是贫困户。过去,王卫玲一家以养牛、种地为生。抓住照金红色旅游小镇的发展机遇,夫妻二人在镇上开办饭店,生意最好的时候雇了15名员工。区上还给他们颁发了致富能手奖牌。

“先前只顾了小家,现在得想着怎么顾‘大家’。”王卫玲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王卫玲认为养羊是一条出路。然而,部分村民觉得羊易生病,不想养。于是,王卫玲用了一年半时间参观养羊场,买书学习,请教技术人员。

“买羊带技术呢。羊出毛病了,我们可以给技术人员发微信,他们还能上门服务。销路也对接好了,大伙儿的玉米秸秆还能喂羊。”王卫玲挨家挨户进行动员。

村民们的顾虑打消了。2022年,村上养了80只本地湖羊,效益可观。尝到甜头后,今年,他们打算改造养羊场,再入手一批羊。

除了养殖,村上还建了30个蘑菇棚,种植了数百亩艾草……3年间,村民收入水涨船高。

王卫玲算了算账:2020年人均收入8000元,2023年则增加到1.4万元。去年,村上给每户分红800多元。

她浅舒一口气:“总算用行动践行对村民的诺言了。作为老区人民,我们决不能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春日照金,柳梢绽新绿,金色的阳光洒在王卫玲的高马尾上。“如果下一次换届选举村民还愿选我,我一定义不容辞,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王卫玲说。

杨山村的故事,是革命老区奋进新时代的缩影。今天的照金山乡,满目新绿,动能澎湃。

照金镇党委书记张凡干劲十足:“殷殷嘱托,谨记于心,笃之于行。未来,全镇党员干部将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教育高地目标定位,紧扣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这条主线,以产业升级筑牢发展根基,以项目建设激活发展动能,以创新机制促进工作落实,全力推动照金高质量发展,让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五星级”讲解员的红色传承

朝阳初升,红色小镇。一辆辆绿色的观光大巴停靠路边,参观者们陆续下车,即将开启一场初心之旅。

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参观的王志忠有40年党龄。这是他第3次到此地参观学习。他聆听讲解后告诉记者:“这次我特地带上女儿,要让她知道革命先辈创业有多么艰辛和不易!”

邓甜甜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的一位“五星级”讲解员。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她,是如何在短短的3年间成为“镇馆之宝”的?

泡在红色书屋查阅资料,听党史专家讲课,看红色纪录片,理解背诵党史材料,练习声音和形体,参加比赛提升技能……一系列高强度训练,让邓甜甜从害怕游客提问,到现在对答如流。

“我们的讲解词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常讲常新。除了讲解,眼下,馆内的每位讲解员还在打造自己的现场教学课程,挖掘照金革命旧址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邓甜甜意气风发地说。

2023年,邓甜甜参与了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照金精神”庆阳市专题宣讲展览。

令她记忆犹新的是,当观众在舞蹈《血染的山桃花》中看到,女游击队员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在薛家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后跳崖牺牲时,很多人感动得落了泪。

目前,“照金精神”巡展已走进46座城市,举办57场展览,约400万人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洗礼。有很多人因巡展特地来到照金参观学习。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副馆长赵智斌表示,2024年,馆里将进一步创新“走出去”“请进来”的宣教新模式和新途径,加强对照金精神历史内涵的研究,加大革命文物征集力度,让照金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照金的红色旅游还新增了不少时尚元素,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会说话”,受到了青少年群体的好评。

在照金沉浸式红色科创体验馆,研学的孩子们穿上红军服,选出队长,进入红色革命主题密室闯关。

进入密室,要闯8道关卡,党史知识就是玩转“密室逃脱”的重要线索。在一轮轮的“密码破译”过程中,孩子们需想办法“突破重围”。

比如,在第四关“建设薛家寨”,孩子们需要找到印有“1933”的小号。接到电话后输入密码“1933”,抽屉立即解锁,孩子们取出门卡后即可过关。

“1933”为何意?

“1933年春夏之际,陕甘边区党政军组织机构迁入红军大本营——薛家寨。薛家寨成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红军游击队的后方基地。‘1933’由此得来。”参与筹划体验馆的照金镇宣传委员任锋涛解释道,“新时代应用新的方法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通过这种寓学于戏的方式,孩子们很容易记住党史重大事件。”

“密室逃脱”将陈家坡会议、薛家寨保卫战等照金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串起来,运用智能门锁、光感、体感等科技手段,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光辉历史,沉浸式感受照金精神。

张星小朋友研学后兴奋地说:“我们组是最快通关的,厉害吧!8道关卡找密码很有意思,现在我对革命故事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红军娃”的多彩童年

春天的太阳是“鲜嫩”的。

3月20日,照金北梁红军小学音乐教室内,教音乐课的副校长郑东东正在弹钢琴。伴着悠扬的乐声,孩子们唱起了《少年军号哒哒响》。

“少年军号哒哒响,穿云破雾飞远方,传递少年满腔情,民族复兴勇担当……”音符透出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少年豪情仿佛要“穿云破雾飞远方”。

除了音乐教室,校史馆、创客教室、红领巾数字科艺馆、劳技教室等特色部室也一应俱全。

“我们学校的条件,不输城里哩!”28岁的语文老师李欣任教4年,学校的点滴变化,她都看在眼里。

过去,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现在,走读的学生每天有校车接送,离校远的学生还可以住进干净明亮的宿舍。

升级的不仅是硬件。

合唱、足球、舞蹈、跆拳道、计算机等社团丰富多样,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跟着专业老师学“一技之长”。

李欣介绍:“一开始,山里的孩子腼腆、内敛。他们说话声音很小,更别提上台表演了。”

随着参与各类兴趣社团,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多,孩子们逐渐变得开朗自信。李欣发现,曾经一口方言的孩子,现在可以大方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也爱说话了。

这些社团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讲红色故事社团。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的展厅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碗……”3月20日16时,在学校多功能厅,讲红色故事社团开课了。六年级学生段梦璐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投豆选举”的故事。

段梦璐眼睛大大的、亮亮的,是该社团的“资深”主讲员。40分钟的社团课上,她和小伙伴了解革命史,练习发音和语调,格外认真。

“以前我看到我们学校的哥哥姐姐在革命旧址讲解,感觉很厉害,就报了讲红色故事社团。现在,我已也当了两年讲解员,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红色场馆给游客们讲照金故事。”段梦璐眼里闪着光,脸上挂着笑,“我想大声告诉所有人,我的家乡是风景如画的红色旅游小镇。我想把家乡的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去年,段梦璐参加了全国“红领巾讲解员”大赛。利用课余时间,她细抠发音,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反复背诵5分钟的讲解词,最终取得了好成绩。

201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勉励他们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红色是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将红色资源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照金已经坚持了多年。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党员干部,红色血脉不断赓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郑东东分享了学校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经验:“我们成立了红色教育教研组,除了每周开展讲红色故事社团活动外,学校还每周上一次红色教育课,选拔培训‘小小讲解员’,带孩子们到周边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进行‘实战训练’,把照金作为鲜活的大课堂。”

眼里看到的,耳中听到的,手上触摸到的……学校里,处处都有红色印记。

这里把年级称作“连”,上下课的铃声是军号声,学生去操场的路上会唱红歌,升国旗仪式上有学生讲红色故事,阅读月里大家阅读红色书籍。

“孩子们通过耳濡目染,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格外珍惜感恩。”郑东东深有感触。

群山环抱,似宽厚的大手,托举祖国的新苗。教学楼上“托起明天的太阳”几个红色大字在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李欣望着群山说:“希望孩子们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未来都能走出大山,又能回到大山,反哺家乡。”不远处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奔跑嬉闹,欢声笑语久久回荡。

记者手记

这里,一年更比一年好

陕西日报记者 陈艳 付玉玮

行走在照金,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响,也总被这里的人和事触动。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件红色文物,都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一座红色基因库。它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也见证着无尽的希望。

精彩故事为照金的发展写下生动注脚。人们牢记谆谆嘱托,认真谋划,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圣源小区,宽敞笔直的硬化道路直通红墙白瓦的小楼,社区工厂机器声不绝于耳,村民变工人,邻居变工友,照顾家庭与就业增收“两不误”;在北梁红军小学,现代化校舍里书声琅琅,各类功能部室、智能设备让山区孩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同时,照金镇制定了《照金镇乡村振兴规划》,推进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资金,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加速铺展。

红色精神在这里闪耀着时代光芒。在照金,红色不仅是历史的底色,更是群众的本色、干部的成色。照金精神早已深入干部群众灵魂。依托红色资源,照金建成了全国首座红色教育主题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以青少年喜爱的方式普及红色文化,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红色理想;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讲解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努力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覆盖46座城市的“照金精神”巡展,将时代元素融入红色资源,让更多的群众看到老区转型发展之美……在新时代,照金精神正穿越时空,滋养越来越多的人。

山再高,高不过攀登的脚步;路再长,长不过抵达的决心。奋斗,已经成为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主旋律。春日里,照金的川梁沟峁间,处处充满希望。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