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 锦园社区:写好烟火里的民情日记

来源:铜川日报

锦园社区:写好烟火里的民情日记

通讯员 凌玉芹

“C区4号楼某户王阿姨心脏不好……”“B区某户两人居住,老人91岁,儿子70岁,需要常关注……”在新区咸丰路街道锦园社区,工作人员随身携带一支笔,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民情日记”,将居民基本情况、爱好特长、问题诉求等一一记录,以“民情日记”的方式书写民生温暖,多维度听民意、解民忧,办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民情六法”不断增加民情日记的实践厚度和民生温度。

脚要勤,掌握最真实的基层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了解居民需求、解决群众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锦园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王梦辰表示。她带领社区工作者们,每天走访入户谈心谈话、联络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出现在有矛盾纠纷的地方,常去真正需要帮助的居民家里,“听真话,察真情”,将情况摸透,掌握最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实现了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做到了脚下有路、心中有数。

嘴要甜,拉近最贴心的交流距离。与居民沟通交流时,社区工作人员注重讲究方式技巧,多把笑容挂在脸上,多与居民拉家常。打通语言“壁垒”,力求用居民愿意听、听得懂的“土话”“白话”,说居民关切的话,说能解决问题的话,在“面对面”“心贴心”的聊家常中听懂居民呼声,读懂居民诉求,当好“爱管闲事”的居民知心人。

眼要亮,找准最关键的细枝末节。做居民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学会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多从居民角度考虑,寻找合适话题切入,找对角度延续,有引导、有方向、有针对性地与居民交流,避免查户口式的一问一答,做到见事而动、顺势而为。

手要快,记录有温度的民生百态。在和居民聊到困难需求时,除了多看、多问、多观察,社区工作人员还把居民遇到的纠纷、反映的问题与诉求记录下来。将掌握、收集的“常规性、季节性、突发性”问题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制定解决办法,分解落实责任,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心要真,赢得最真诚的信赖认可。社区工作人员用心倾听居民最真心的声音,竭尽所能地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居民的困难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脑要活,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方法。社区工作繁杂,矛盾多发、诉求多元,随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勤于思考、积极动脑,敢想敢做敢突破,敢于创新居民工作的理念方法,善于谋划社区发展的思路对策,勇于巧用辖区本土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解决居民“急事要事烦心事”,调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

社区里16岁的男孩小轩(化名)本来有一个比较幸福完整的家庭,因为特殊原因家庭突遭变故,父亲入狱,母亲出走。因为家庭的变故,孩子的性格更加内向了,学习成绩下滑,身体也很单薄,奶奶的年龄大了,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社区网格员党美在敲门问需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了小轩的家庭情况,报告给社区后,王梦辰第一时间联系了社区“五老”志愿者李志刚老师,李志刚即刻和孩子对接。他经常在孩子放学后,在路边等他,带他来到社区书法教室,教他写字,与他聊天,关心他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久而久之,李志刚和小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锦园社区工作人员和李志刚的努力下,孩子不再乱发脾气了,懂礼貌了,性格开朗了许多,学习成绩也从倒数排到了全年级第一。看到孩子的变化,大家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

闻先生是社区一位智力二级残疾的居民,无子女,与80多岁的母亲一起生活。老母亲年纪大了,还要照顾残疾儿子,常感觉力不从心。社区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为闻先生申请残疾证及残疾人两项补贴,并为其家庭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还为他家里安装了养老监护设备,以便老人突发意外时能及时得到援助。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定时走访老人家庭,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

踏进百家门,方知百家情。写好“民情日记”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工作能力,锦园社区工作人员坚持每天入户与辖区居民面对面接触、心贴心交谈,倾听群众呼声,写好烟火里的“民情日记”,确保群众需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