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回收利用为我市绿色发展增绿添彩

来源:铜川日报

从没人要到变成宝

资源回收利用为我市绿色发展增绿添彩

本报记者 郭璇

编者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资源回收再利用正契合了这一要求。近年来,我市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打造完善废铝回收体系、提升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能力……一系列举措让铜川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山河更加多姿多彩,市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更足。

2024年,我市将围绕聚力抓管理强治理,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在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全市绿色发展、绿色经济再上新台阶。

生活垃圾“吞”进去 清洁能源“吐”出来

工作人员巡检渗滤液处理系统

我们的生活垃圾最终都去了哪里?相信很多市民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据了解,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有卫生填埋、焚烧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在铜川,有这样一个企业,能够通过焚烧并资源化利用来“消化”我们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后变废为宝,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清洁能源电能。

铜川市首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铜川海创环境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3.6亿元,建成垃圾发电联合厂房、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理能力500吨/日,配置一台15兆瓦发电机组,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8.25万吨,年发电量7300万度。项目占地72.74亩,采用现代先进的机械式炉排炉焚烧工艺技术,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和运行,实现渗滤液和生产污废水的零排放,烟气经过严格净化处理达标排放。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呢?铜川海创环境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生活垃圾经搅拌、均化后通过喂料斗进入倾斜向下的炉排,通过炉排的运行将垃圾不断搅动并将其推向前进。经过干燥、燃烧和燃烬过程炉渣由燃烬段后端排出。燃烧所需空气从垃圾坑内抽取由炉排下部进入并与垃圾混合,高温烟气通过余热锅炉交换产生蒸汽带动汽轮机发电。

烟气经烟气净化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垃圾渗滤液经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置后达标回用,炉渣可综合利用做建筑材料,飞灰可作为水泥原料,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真正实现了生活垃圾“吞”进去,清洁能源“吐”出来,为我市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废铝“浴火重生”变新材 再生铝产业绿意盎然

成品铝棒锯切后捆绑入库

废铝若得不到妥善处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印台区环保产业园的陕西安泰金属新材料再生铝综合利用项目则能将废铝绿色升级,变废为宝。

该项目由铜川安泰(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以回收铝为原材料,经过预处理、熔炼、精炼、铸型等流程制备得到铝棒、铝锭。采用行业领先智能工艺,具有工序流程短、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碳排放少等特点。目前,公司已在全省布设废铝回收站点30余个,初步建成了全省废铝资源回收网络,并逐步将回收业务网络辐射拓展至湖北、山西等邻近省市。

项目生产核心区总投资1.2亿元,占地38亩,新建工业标准化厂房9000余平方米,主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熔炼炉、铸棒机、铸锭机、炒灰机、除尘环保装置等生产设备,建设1条年产5万吨铝锭、1条年产5万吨铝棒全自动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线。

为确保回收原材料及铝锭、铝棒产品质量,达到绿色低碳生产要求,厂区内配建有专业检测化验室、装卸区、除尘区,天然气、供电、供水等生产服务配套设施完备。该项目已于2023年2月正式建成投产,达产达效后年可加工铝棒5万吨、铝锭5万吨规模。生产的铝棒主要销往河南、河北、江苏以及西安,预计实现年产值17.1亿元以上,年税收约2.15亿,亩均产值4400万元,亩均税收550万元。

近年来,我市聚焦再生铝,增强了产业链发展后劲。持续加强再生铝产业培育,着力破解铝基础材料不足难题,现有铝加工企业再生铝利用率逐步提高,再生铝项目进展顺利。同时,我市铝业龙头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充分用好国家再生铝回收政策和发挥企业技术领先、材料创新加工优势,布局废铝回收、以旧换新等业务,与政府共同努力,共建特色鲜明的铝材精加工产业园区。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秸秆综合利用农机在田间作业

当前,正是玉米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攻坚的最后有效时间,为切实提升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能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向“美”而行,助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向广大农民发出倡议,希望农民充分认识秸秆的价值、加快田间残留清理、坚决抵制违法行为,因地制宜加强资源化利用,真正实现“秸”尽所能、变废为宝,维护我们的“蓝天、碧水、良田”。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自然有机资源,弃之为废,焚之为害,用之为宝。近年来,我市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断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促进不同利用模式平衡发展,有效减轻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宜君县去年被列为全省8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之一。为进一步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该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了“43442”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即建设4个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3个秸秆综合利用中心、4个秸秆收储运网点,扶持带动4个种养结合示范养殖场,推广“秸秆沃土”和“秸秆养畜”2种技术。通过这些举措,将使秸秆变废为宝,解决秸秆出路问题的同时又能从源头上消除焚烧隐患,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

“现在农村的变化非常大,环境是越来越好了。秸秆综合利用后,不光玉米能卖钱,机械处理过的秸秆垛子还能卖不少钱呢。”王益区黄堡镇黑池塬村村民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