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坡地”变“梯田”,种出“金棒子”

来源:铜川日报

“坡地”变“梯田”,种出“金棒子”

本报记者 赵磊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山路蜿蜒,小径难行,记者跟随宜君县水务工作人员乘坐一辆皮卡,毅然上山。

不抵达峰顶,焉能目睹“坡改梯”工程的壮观?

循着山路,连片的农田映入眼帘,坡上坡下的梯田,悬空而筑。

“三跑田”变“三保田”

宜君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这里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这样的地形地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基本上没有保土拦蓄功能,如果不治理,土地产出低,一遇到下雨,水土流失,泥沙俱下,岂能耕种?

“2023年宜君县共实施太安、山岔河(上游)和山岔河(下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三个项目区,新修土坎梯田共计18750.3亩,涉及4929人。”宜君县水务局局长贺云鹏说。

“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土层加厚,拦蓄能力提高,坡面径流得到有效防止,土壤和养分得以保持。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在经过‘坡改梯’后,将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2021-2023年,全市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投资1.75亿元,建设旱作梯田8.7万亩,其中宜君县实施了7个项目区,建设旱作梯田4.37万亩。通过集中连片治理,14个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的良好态势。

“坡改梯”变“致富梯”

“项目实施后,有效改善了土壤蓄水条件,保护了土壤肥力,提升了土地生产力和持续增产能力,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前,一亩地最多能产500公斤玉米,经过治理后最高可达750公斤……”宜君县水土保持工作队队长和振海说。

“咱们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植出来的玉米品质良好,每公斤市场价最高可达3元,户均年收入可达17万元,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创收致富……”

太安项目区位于宜君县西部,涉及5个行政村,总投资1250万元,规划实施“坡改梯”6250亩,坡耕地治理程度可达98.22%,年保土量1.88万吨,年蓄水量12.50万立方米,人均新增基本农田3.89亩,人均年粮食增收467公斤。

市水务部门将“坡改梯”项目建设纳入各区县的年度考核,组建工作专班,强化组织管理,主动衔接配合,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发展种植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固脱贫成果,有效遏止水土流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据测算,“坡改梯”项目实施可使耕地平均单产较治理前提高40%以上,农业人均产粮提高20%以上,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坡地”变“良田”

“你看这一块地,以前是山坡地,土壤肥力低下,遇水冲刷裸露,难以种植任何农作物,现在治理后变成了大梯田,不仅方便耕种,而且农作物产量也高。”宜君县彭镇高村村民罗登强指着翻新的梯田说道。

高村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人均基本农田1.42亩,山坡地形复杂、水资源缺乏、道路不通,在“坡改梯”项目建设实施后,人均新增基本农田达3.59亩,不仅盘活耕地,能将大型机械开进地里,而且实现粮食亩均增加120公斤。

“目前,宜君县已有7个项目区,2021年建有云梦乡项目区,2022年建有哭泉镇、棋盘镇和云梦哭泉项目区,2023年建有太安、山岔河(上游)和山岔河(下游)项目区。今年清河项目区已经开工建设,每个项目区投资1250多万元、总计近1亿元,到‘十四五’期末,全县将建设旱作梯田5.6万亩……”宜君县水土保持工作队助理工程师李伟栋说。

“坡地”变“金山”,通过项目实施,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得到高效保护和利用,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收,还推动了乡村发展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