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数十载 矢志不渝铸民心 ——记宜君县棋盘镇马泉村党支部书记张凌忠

来源:铜川日报

扎根泥土数十载 矢志不渝铸民心

——记宜君县棋盘镇马泉村党支部书记张凌忠

本报记者 朱红卫 张创 冀潘渝

驱车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间,远处山上的积雪还未融化,眼前一座红色庄严的大门映入眼帘,门上赫然呈现出几个大字——马泉村党群服务中心。

环顾四周,干净整洁的庭院,篮球架、健身器材等坐落在院中,为空荡的庭院增添了一丝生活气。

“这个表位置不对,有些偏,你再调整一下,可不敢最后被人笑话!”张凌忠笑着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记者也被这笑声吸引,随即进到了办公大厅。通过聊天得知,这位和蔼的大伯是张凌忠,宜君县棋盘镇马泉村党支部书记。

今年64岁的张凌忠,高中毕业后就留在了马泉这片土地上,一待就是50年。从村民到组长、主任再到现在的党支部书记,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心动魄的事迹,但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他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马泉这片土地上。

干实事,啃下基础这个硬骨头

“要想富,先修路”,老一辈的古话至今仍很受用。

马泉村由于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一直以来经济十分落后,修水泥路的这颗种子便深深植根在了张凌忠心中。

“没有钱我就一次一次跑,就不信每天都去还跑不到资金,没有钱就算我们每人50元自己凑,这路也要修。”张凌忠的眼中透漏出坚毅与肯定。

马不停蹄到处跑,多方联系协调办。在张凌忠的不懈努力下,马泉村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对口扶贫项目,有了资金支持,村里的巷道水泥硬化也逐步完善。

路是通上了,但散居加之气候干旱,吃水难一直是困扰马泉的大问题。

张凌忠便带领村干部、村民集思广益开始多次寻找水源,曾打井百米都没有结果的水井,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被一组组长找到了水源,但张书记仍不满于现状,之后不断努力,终于在2013年实现了自来水进村入户,半年后筹集近50万资金修了两个蓄水池,马泉人的吃水难问题彻底解决了。

“下雨不用穿雨鞋,夜里串门不打手电筒,茶叶水味变好了,马泉村多亏了有张书记!”县上干部对张凌忠赞不绝口道。

促增收,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马泉村地处山区,是宜君县镇村改革前为数不多的人口上千的村。辖6个村民小组273户1037人,耕地面积8300亩,主导产业以玉米、核桃为主,成片核桃园2400亩。

“从前种核桃收益还可以,种核桃的钱基本维持温饱,再干点零活基本就够生活,核桃最贵的时候还能卖十几块呢。但这两年种核桃的人多了,核桃价格也下来了,一斤卖两块,本钱都不够,我们也不想砍树,实在是没办法了!”村民张海仓告诉记者。

核桃、玉米是传统产业也是“命根子”,别的产业要发展,“命根子”也不能砍。如何保住核桃这一“命根子”产业?凭借着外出学习的经验,张凌忠想到了精加工生产核桃油的方式。为此2021年11月村集体经济投资10万元建成了马泉村五城山核桃榨油厂。现在核桃油加工厂已进入筹建完善阶段,截至目前为村民加工核桃5万多斤,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万余元。

几年来,马泉村产业多点齐发:生猪养殖场、光伏发电、密植高产玉米再加上核桃油生产等,这都让马泉乡村振兴的基础打得更加坚实、牢固。

修戏楼,保住马泉文化根脉

“戏楼是清代的文物,不仅是文物更是村里百姓的精神寄托,当时走在街上,乡里乡亲常和我提起对戏楼的遗憾,我心想再难我也要把它修好!”问起修缮戏楼的初衷,张凌忠和记者娓娓道来。

古戏楼是马泉宝贵的文化财产,它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屹立,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马泉儿女的成长,也见证了马泉在历史长河中的苦难和繁荣。

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腔热血,筹措资金的艰难道路便开始进行了,几经辛酸张书记并未多说,只知道在不懈的努力下,戏楼终于有希望了。

2016年4月对马泉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南方请来的修复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戏楼进行了修缮,同时还硬化了戏楼周边10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宽敞舒适的观赏环境。

现如今,古戏楼不仅常有演出,也是老人们秦腔自乐班的演出场地。2024年的新年文艺汇演,让马泉的百姓在家门口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让更多的文化历史薪火在马泉得以传承。

临走道别时,张书记挥舞着手不舍地说:“之后幸福小院就建好了,你们有机会常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