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迎“蓝”而上向“美”而行——铜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升

来源:铜川日报

20240317081504866-60-9b95c.jpg

迎“蓝”而上向“美”而行

——铜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升

本报记者 杨佳 通讯员 赵鹏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023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对标中省部署要求,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6,同比改善2.2%;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6%;PM10浓度6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4%;全年优良天数、PM2.5浓度省考目标圆满完成;空气质量稳居汾渭平原15市区第一,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95位,同比进步16位,在全国339个城市中同比前进20位,省大气专项办9次月调度会涉及我市的164项任务全部完成。

2023年,我市还入选“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国家气候适应性试点城市通过省级审核,市生态环境局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

节能源减排量,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要向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告别,我市深入实施“双碳”战略,聚焦优化能源结构、供热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结构,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规上工业非电煤消费量较年度控制任务削减22.31万吨,落实采暖季合同气量2.26亿方,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00.25万千瓦。

优化供热结构,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4.1万平方米,建成供热主管网82公里,接入总户数8万户,热电联产供热面积1266万平方米。巩固散煤治理成果,印发《散煤治理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摸排清洁能源替代12.38万户,确定补贴户11.37万户,市财政落实4647万元运行补贴资金;开展散煤质量专项整治,取缔经销点16家,抽检煤质196批次;排查农业生产性单位燃煤226家,实现了动态清零。

优化产业结构,严禁“两高”行业准入,董家河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国家验收,成功承办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冀东水泥、尧柏水泥等企业绩效水平优于国家标杆水平,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加大环保产业培育,培育环保科技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入库环保类科技型中小企业110家;实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9个、农业领域绿色减排重点研发项目6个,落实环保产业专项资金1631万元。

优化交通结构,制定印发《铜川市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方案》,华能电厂铁路专用线完成投资6.89亿元,控制性工程仁和隧道贯通,赵氏河大桥桩基墩柱全部完工、石川河大桥桩基全部完工。推进车辆清洁运输,投资5200万元购置新能源重卡50台;建立移动源达标监管定期调度工作制度,超标车辆进站强制维护率由65%提升至94%;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72辆,完成年度任务167%;建成5条23处主城区信号灯“绿波带”、新能源充电桩850个,年新增新能源机动车1157辆,更新新能源出租、物流配送、环卫车辆50辆。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大幅提升。

抓项目强创新,抢跑产业转型“新赛道”  

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深入践行环保理念,产业发展“增绿量”“增颜值”的深刻转变正在铜川大地上生动呈现。

坚持抓项目强投入,召开项目专题会5次,策划治气项目43个,上报可研方案17个,申请资金2.79亿元,入库项目8个;与国开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个签约项目涉及资金12.98亿元;落实财政治理资金8.6亿元,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同比增加2471万元。

严把项目准入关。开展涉气企业项目环评“回头看”,摸排涉气企业111家,22家重点涉气企业全覆盖,整改问题61个;对221家工业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排查829家次;开展排污许可证核查,核查企业130家,整改问题79个。

实施集聚提升工程,制定《铜川市三年培育建设特色专业园区实施方案》,26户数字经济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9.57%;加快国家高新区创建,高新区(一区三园)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159家,实施省级重点科研项目28项,周陵农高区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王益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认定为新型建材产业特色专业园区。

实施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印发《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专项工作方案》,完成达美轮毂、冀东水泥粉磨分厂、美鑫铝镁合金分公司、尧柏特种水泥等企业深度治理工程,建成国家绿色工厂2家;85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深度改造全部完成。

把源头控过程,迈向科学治污“新征程”

面对曾经水泥粉尘和煤烟污染的切肤之痛,铜川更知治污之重,打好治污攻坚战要科学精准,更要久久为功。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推进。成立了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坚持市政府分管领导周调度、日控月考和县区部门联动机制,构建“1+21”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体系,常态化执行“75311”指挥调度机制,成功夺回21个边缘优良天。

科学防控臭氧污染。印发《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发布臭氧管控指令75次,VOCs走航监测溯源530公里;聚焦重点领域强化问题整改,检查加油站260家次,抽检油品及尿素溶液134批次,整改问题32个;检查汽修企业518家次,整改问题42个;摸排含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生产经销企业50家,抽检10批次;1602家餐饮门店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100%,检查餐饮门店2900家次,整改问题323家。5—9月夏防期综合指数同比改善3.8%。

深化面源综合治理。印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举办现场会13场次、技术培训50场次,实施宜君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3%;投资4090万元完成营造林10.12万亩,完成年度任务101.2%。

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开展道路扬尘精细化治理专项行动,制定了考核细则,将全市2条国道、6条省道、170条城市道路清单化管理,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92%,冲洗入城货车25万辆。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在建工地全部安装视频监控,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120次,下发责改通知132份,立案30件;召开采石企业扬尘治理现场会,在全省率先创新出台了露天采石企业扬尘治理4个100%标准。

坚持重科技提能力。发挥市山水林田湖草大数据管理平台作用,编发环境信息周报45期;实施清洁能源使用区域监管项目,建成空气微站249台、热成像20套、鹰眼视频监控系统30套;38个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部建成并与省级联网,实现国省市乡(镇)到重点村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