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感受幸福

来源:铜川日报

感受幸福

周乘涛

人一到中年,便多了几许牵挂。上有心心念念的慈母严父,下有一双垂髫儿女需要尽心照料,中间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人到中年也有了许多重压,经济、子女教育、个人能力提升、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叠加,让人心力交瘁。这样的日子一天天慢慢地过着,生活仿佛是被推着、磨着、熬着,两鬓斑白的头发就是生活的见证。

冬日清晨,我又急匆匆载着儿子奔向学校。在学校门口碰见和蔼的曹老师,我们并步而行。看到她爱人每天按时接送,我随口感叹道:“曹老师真幸福,每天护花使者按时接送。”她笑呵呵地回答道:“我看你也很幸福,一天都能带着孩子一起上下班。”长者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我。幸福不是比较,而是内心的感受。

细细回想,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家庭幸福时光。大年初一我和家人一起来到汉阳陵遗址公园,领略“汉家陵阙”恢宏气势;大年初九陪着岳父、岳母来到袁家村,两位老人在游人如织的小巷里信步闲走,看着人潮涌动,听着劲爆的陕西民谣,吃着当地的特色小吃,别有一番趣味;暑假的最后一天,陪着父亲再一次来到红色文旅小镇照金,在薛家寨脚下的河谷里,吹着凉爽的山风,坐在草地上看着嬉戏的孩童,享受难得的田园生活。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出行成了美好的回忆。幸福就是陪伴着父母的日子。

2018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家来到距家20多公里的县城。父母也就跟着“迁徙”帮忙照看着孩子。每隔几周就和父母一起回到小丘老家,夏收秋种,浇菜除草,与邻居海阔天空地闲聊,去看望平时疏于联系的亲戚。母亲每一次与亲戚分别,眼神包含着不舍,我越发地体会到“见一次少一次”的哀怨。原来少年读书时曾经一直想远离的农村生活,如今真的离开故乡,却时常回去,悠闲的农村生活让人割舍不下。幸福就是在故乡有故人,有牵挂,有寄托。

每天清晨7点10分我准时出门,下午大部分时间都是六点以后回家。一天天周而复始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说起来我和儿子在一所学校,但都是彼此忙着,除过上学放学很少见面。5月份区妇联组织亲子诵读红色故事比赛,我给孩子也报了名,考虑到孩子只有6岁,我选择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这篇课文。利用晚上时间我们父子俩对稿、读稿、背稿,孩子的记忆真的很好,熟读之后自然成诵。儿子结合自己所讲的内容,还加入赵一曼盼望儿子长大的手势。我一直担心孩子忘掉内容,那一段时间我们上学路上、吃饭时、睡前都在背诵稿子。终于到上台表演,随着音乐缓缓响起,面对着台下人头攒动的观众,儿子不紧不慢地介绍着自己,我才放下了心。最终表演获得三等奖,儿子抱着奖状和奖品——一摞书,甭提有多高兴了。陪着儿子一起成长,这是一种幸福。

家是避风的港湾,妻子是家庭的半边天。前年5月15日天降大雨,妻子上班途中骑车摔倒。起初妻子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无大碍,只是摔了一跤,先在岳母家休息,我也就没放到心上,直到见到一身挂“彩”的妻子——大门牙磕掉了一颗,口中缝了七八针,眉毛上缝了五六针,整个脸肿得像面包,腿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看到翻身都困难的妻子,我不禁潸然泪下,一直责怪自己,雨那么大,自己怎么就放心她骑着摩托车上班去?妻子平日操持家务,家里井井有条,适逢她休假总会翻新花样,给我改善生活,妻子在娘家休息那段时间,家里空荡荡的,我的心里空落落的。真正当另一半“缺失”的时候,才会发现日常的柴米油盐就是幸福,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幸福。

幸福就是被需要。作为一名党员,寒假期间我来到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活动。我被安排在小区门口执勤,负责登记出入人员信息。和我一起的还有社区人员、企业职工等,都是自愿来尽一份绵薄之力。执勤的时间不算太长,一个班半天时间,轮流值勤,没事的时候,或坐或站,要经常跺脚,不然一会就冻麻了。一位肩扛着一筐橘子的大哥回到小区,他经过执勤的帐篷时,不由分说地放下筐子给我们送橘子,他一边抓橘子,一边说:“你们也不容易,大冷的天,为大家服务。”我们执勤的人怎样推让都不行,只得将橘子挂在帐篷里。望着黄澄澄的橘子,我心中的火被点燃,冬日的严寒被人们的温情所击退。我感到被尊重、被需要的幸福感。原来幸福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了他人,温暖自己。

人过中年,我已迈过人生一半路程,对幸福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就是活在当下,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刻,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用心过好每一天。

(作者系耀州区锦阳新城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