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陈自治新作《旧梦重温》

来源:铜川日报

此情可待成追忆

——读陈自治新作《旧梦重温》

杨五贵

昔日同窗陈君自治,年逾八旬,和我同庚,我俩交往甚密,交谊颇深,无话不谈。

陈君筹谋良久,近出书一本,书名《旧梦重温》。彼欲以此“告慰家人”,“亦算给自己此生有个完美交代”。此举颇合余意,故力促玉成其事。不过,彼令余为此书作序,此意余既喜又恐。喜的是,陈君寄厚望于余,乃认可余之文笔,恐的是“序”出,若难称其意,岂不辜负同窗一番美意,则大煞风景。

不过,朋友有求于余,岂可推脱,只好是“过河卒子,奉命向前”。故不揣谫陋,提笔码字,且做一番“龙飞凤舞”。

余忖,将昔日的美好记忆写成文字并变成铅字,留给这个曾经来过的世界,即使百年后躯体已化作尘埃,但历经的事和涉及的人,依旧栩栩如生,实乃好事一桩。料陈君亦如此想,且心知肚明,熟谙悉识。陈君在《旧梦重温》一书“前言”中道:“少年时代的我既喜欢读书,且喜作文,尤其有记日记的嗜好。”他所书日记不下数十册,日记里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有对不顺坎坷的喟叹,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片痴情真意。及长,陈君参加工作,闲暇之余,凭自己清晰的记忆,娴熟的笔触,伏案疾书,一字字地还原了许多当年的历史,此情此景,令人刮目相看。

《旧梦重温》,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情满桑梓,意牵故土,色彩浓烈,感情饱满,生动翔实,酣畅淋漓,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

这些史料文字,既是个人的,也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情感的滋生与丰盈,构成陈君伟岸的形象,高大而自尊。

“亲闻亲睹亲历”的这些文字,记录了一位世纪老人平凡而辉煌的一生。诚如有人所言,一个人的成长史,是与其生于某地长于某地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其间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所有的一切,绝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

一个人的一段往事也就是这个地方所历经的波澜,是这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这乡愁就融于历历往事之中。

历历往事是路标,指引着我们回家的路,其间的天翻地覆,风云变幻,也是祖祖辈辈的根。我坚信,后代人一定会从这些文字里,看到陈君的这份乡愁,也看到了一段段难以忘却的历史。

陈君的这本书,也只有118个页码,说是薄,但也不算很薄,拿在手里,倒有点沉甸甸的感觉。余一页页地看下去,不知不觉,竟一口气将其读完,总体感觉还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一个“真”字。

这本书收录的文章,行文中最大特点是就事论事,忠于生活。文中没有刻意的雕饰和过多的描写,通篇以朴素的语言还原生活,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一生的行动轨迹,无雕琢不做作,像拿着一台照相机,原原本本记录了一位老人风风雨雨坎坷漫长的人生历程。

书中所记慈祥的母亲、贤惠的妻子……作者不为逝者讳,无文过饰,他用简洁的文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农村妇女形象。母亲以及妻子生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书中被刻画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其言行被作者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看得见摸得着,过目难忘。

书中还有许多篇是写人的。儿时的玩伴,幼年的老师,昔日的同事,一人一面,各具情态。几个小故事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善。一些流传在当地的民俗风情、村乡俚语、生活用具,也一一出现在书中,尤其是对村中的泰伯庙用墨颇多,写得详尽饱满,幽默风趣。可以这样讲,纪实文章采用如此写法,可称作“抢救式发掘和整理”。如今,再不将这些即将消失的人和事记录在案,恐怕以后再也无人知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如实记录当年的点点滴滴,是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陈君如今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以年迈之躯,不遗余力地将其一生记录下来难能可贵。

“把一个人写在纸上,百年后他还活着。”愿以此话与昔日同窗陈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