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火亭子:非遗传承“龙”重登场

来源:铜川日报

耀州火亭子:非遗传承“龙”重登场

通讯员 吴怡楠 罗骁

“北街的狮子,南街的龙,东街的火亭子耍个红。”这是生动描绘耀州区火亭子展演盛景的一首流传久远的歌谣。农历龙年伊始,作为耀州区火亭子第四代传承人的胡民才积极创作,带着新作品庆祝新春。

耀州火亭子,是典型的造型艺术,是耀州区东街人的拿手戏,是陕西民间艺术中的一绝,是农村社火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火亭子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耀州区分东、南、西、北四社,每岁上元,各社均办社火互相竞赛,社火艺人为出奇制胜,便创造出了盛演不衰的火亭子。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社火主要由东街村精于纸扎、雕塑、绘画的著名老艺人胡升杰承办。他继承《药王坐虎诊龙》《刘海戏金蟾》等传统表演节目,还设计创作了《武松打虎》《猪八戒吃西瓜》等节目。胡民才作为东街村人,小时候耍社火的热闹场景让他对火亭子喜爱至极,而火亭子第三代传承人胡升杰制作火亭子技艺精湛,名气很大,胡民才跟他在一个巷子里住着,这让他学习制作火亭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胡民才一边制作今年的火亭子,一边给子女传授制作火亭子的手艺:“你仔细看,勾线的时候手要像圆规一样,手往这里一搭,手执笔要松弛、灵活……”耀州火亭子看似简单,其实工艺复杂,从材料的选择到后期的每一道工序都要谨慎,稍不留神就得重做。作为耀州火亭子的传承人,每年制作生肖火亭子,已经成为胡民才的习惯。

“今年是龙年,我构思了好长时间才想到了‘龙腾盛世’这个主题,现在我制作的这个造型底下还有个地球,在这个方位还设计了一颗北斗卫星,北斗卫星预示着我们中国在科技的领先。”胡民才动情地说。

据了解,火亭子的内容常常依据小说、戏剧人物、故事传说等,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或人物为主,有赞扬劳动人民勤劳美德的“刘海打柴”,有解救母亲于危难之中的“劈山救母”,有宣扬孙思邈精湛医术的“坐虎诊龙”,有表现古代男女爱情故事的“白蛇传”,还有表现当代生活场景的“山村小店”等,题材广泛、寓教于乐。因在夜晚表演,除故事人物以真人装扮外,其余景物全由纸扎彩绘成的各种灯具陪衬。它色彩艳丽、气势宏伟,在陕西甚至在中国民间社火艺术范畴内都算得上独树一帜。

“我自小就喜欢这些工艺和美术,小时候喜欢用泥巴捏出形状不一的小人儿,上小学后喜欢在本子上画娃娃,接触火亭子的时候我才二十几岁,当时东街第一次耍火亭子,算起来离现在快四十年了。自打我接触了火亭子之后,我就爱上了火亭子,这么多年来,我坚持制作些小物件,加上耀州区文化馆对民间社火艺术的重视,我每年至少都要制作一个,去年我就制作了五个,每一次制作火亭子都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手艺人,胡民才希望把火亭子这项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他已经让子女开始跟着学习制作了。

胡民才的女儿胡月说:“我从小在父亲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记忆里,父亲每年过年的时候都要做灯笼,经常让我们给他搭把手。这几年我们也做了好多灯笼,有些灯笼特别大,父亲一个人制作不方便,我瞧他一个人制作特别辛苦,假期的时候,我便和孩子们帮着父亲一起制作。父亲把这个手艺传给我们,我们再传承给孩子,我希望能将这个手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耀州火亭子是融传统工艺美术、绘画、造型、纸扎工艺于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技法独特,表演气势壮观、形象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7年5月,火亭子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在胡建青、胡升杰等老一辈手艺人的探索创新下,樊尚文、胡民才等手艺人不断完善和相继改进,火亭子在东街艺人们手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胡民才说:“现在随着年龄增长,今年我也六十多岁了,体力一年不如一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项民间艺术了,我作为非遗传承人,也有着使命感,要培养下一代,为非遗传承尽自己的责任,把火亭子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