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春倌”到,新春来

来源:铜川日报

新华社西安2月5日电(记者郑昕)2月4日立春当天,秦巴山区深处的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降下瑞雪,山乡大地披上一层白霜。穿着传统服饰的“春倌”毛永成和同伴走在田埂上,远远看到他们走来的老乡都招着手,呼唤他们快到家中坐坐。

这些走村入户颂春、送春的“春倌”,是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倌说春”的民间艺人。每年农历十月至来年正月十五,尤其在立春和春节前后,手持木雕春牛、肩背褡裢的“春倌”都会连说带唱,给人们送上祝福,并赠送印有一年农事时节的春贴。

接到主人奉来的茶水就唱起“茶是山中绿叶草,不分贫富都喜欢”,看到正在写作业的孩子就唱起“努力学习把书念,一定考个双状元”……“春倌”们一进屋,就把家里人夸个遍,随后唱起一些新春祝福和立春务农的注意事项,以五言句和七言句居多,曲调悠扬、唱词喜庆。

两名“春倌”在田间行走。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这一兼具艺术性和知识性的民间曲艺,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在汉中市南郑区尤其受欢迎。南郑区法镇村民冯德琴说,她从小就听“春倌说春”,“我家以前住在深山里,‘春倌’雷打不动在春节前来到我家,给我们讲什么时候该下种子,什么时候要注意防冻。”

“我在‘春倌’里面算年轻的。”今年58岁的毛永成说,16岁跟随祖父学习“春倌说春”的他已是家中第五代“春倌”。由于这个职业需要积累大量的祝福唱词和农业知识,还要察言观色同主家互动,大都要到了四五十岁才能称得上业务精良。

山区天冷路滑,“春倌”大多数独自表演,有时也结伴而行、一唱一和,多时一天能走完一座小村庄,少时一天只能走两三户。“春倌”周廷怀说,有些村民看到“春倌”进屋还会请他们留下来,问问新一年里哪天适合结亲、哪天适合搬家,并拿出钱粮作为酬谢。

“春倌”毛永成告知村民新一年的农事节气。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人们都觉着我们见多识广,可以给出指导。”周廷怀说着递来一张红色的春贴,上面详细写着新一年农历和公历的对照表,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期。拿到春贴的村民都第一时间贴在家中,作为务农参考。

以前“春倌”自行制作的春贴,如今由当地文化部门统一印制发放。由于这些年“春倌”人数在减少,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加强了“春倌”的传承、培养和唱词、曲调内容的收集,并协助他们建立起行业组织,保存这项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非遗。

“我们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带着徒弟。”毛永成,“我们这一行平日务农、做工,到了冬天当‘春倌’,三个多月也能挣到一万块钱,在农闲时候是个挺好的补充。”

“春倌”毛永成在给一名儿童“说春”。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如今,“春倌”们还把移风易俗和国家政策等内容编进唱词,用生动的说唱形式传达给群众,助力乡风文明和政策推行。

“‘春倌’已经成了我们当地的送春大使,把新春祝福送到千家万户。”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馆长胡婧说,“春倌说春”不仅是一项民间曲艺,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不违农时的追求。

“这些民间艺人行走在秦巴山区的田间劝课农桑、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礼仪,收到显著的社会成效,也在活态传承中为非遗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胡婧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