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读雪

来源:铜川日报

读雪

付增战

入冬以来天气温暖干燥,忽然连下两三日大雪,大地白茫茫一片。朋友圈里,大家争着拍照发视频,再写几句文字,抒发兴奋激动的心情。我是对自然景观麻木的人,从来以为四时交替,风霜雨雪不过是自然变化,人改变不了,只能淡然处之,不值得由此影响了心境。

手边正在读一册《明代小品集萃》,里面收录了沈周的《记雪月之观》,品读之下,正与五百年后的此情此景极端契合,但面对雪景,先贤却与今人在心绪与境界上截然不同,我竟由此生出很多感慨。

沈周在《记雪月之观》中写道,“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那年沈周已经六十二岁,正蛰居于江南吴中,五百年前的江南要比现在寒冷而湿润,也常常有雪花飘落。那一年的大雪也是连下了两天,天晴了之后雪迟迟没有消融,十天后大地依然白茫茫一片。

那一晚江南的月亮依然皎洁,月光与雪映照在一起,明亮透彻,不由让人摒弃了心中的诸多杂念,变得与天光一般澄澈。于是沈周“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那座阁楼下临溪水,高高耸立在山巅,在雪夜里显得格外清静。那一条浅浅的小溪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洁白如雪。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中映出的满头白发,丝丝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雪夜图,读来满是素洁而宁静的画面感。沈周身为“明四家”之一,作为“吴门画派”创始人,诗文之外,他更以书画闻名于世。所以,《记雪月之观》异常自然地将画面光线感融入诗文,将白雪作为树木、人物的底色,衬托出溪流与月光的明澈,进而表达出人物心情,那是一种处事不惊的淡然与恬静,也是一种岁月悲白发的苍凉与孤独。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于是沈周放声高歌,借以驱散孤独寂寞,驱散寒冷忧愁。夜已经很深了,他又一次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一生中这样的景致并不多见,而且自己也一天天老去,时光虽改变了很多东西,但又有多少能够记住!我不知道沈周会这样孤独地坐到何时,他所怀恋的不光是眼前的美丽雪景,更是人生中一日日逝去的时光。他是在静坐中赏景,更是在静坐中感怀,叹宇宙之浩渺,伤人世之多艰,终于涕泪横流。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沈周看见的那一轮月今日依然高悬夜空,但今人又有几人能够独坐冬日月下,为自己留一片空白?今时的人们对于雪,更多是浮于表面的欢腾,却不知道夜里的雪景才是最美,才适合独自思考和慰藉心灵。我喟叹于沈周用寥寥数笔写尽了雪景,写尽了人在旷达掩盖下的孤独。我达不到他的境界,写不出那样精彩的文字,但我与他心意相通。

我只看见路边堆起的那几个笨拙的雪人,又看到天晴了,树枝上的积雪大片大片掉落下来,道路上已是一片泥泞湿滑。

原来雪是要看的,更是要读的,原来雪是自然景观,也是沈周与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