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洛南年馍

来源:铜川日报

洛南年馍

何蔷薇

生于渭北,长于渭北的我,见惯了当地的年馍,或方或圆,暄软小巧即可。直到二十多岁嫁为人妻,才见识了另一特色年馍——洛南年馍。

丈夫是洛南人,第一次去他家是在某年的春节过后。到家时,热情的家人端来的年馍,如一朵花形或是馃子,让我倍感新奇。

真正参与洛南年馍的制作,是在结婚以后。结婚那年,年前回到老家。腊月二十五晚上,就用发好的酵头起好两大陶盆面。二十六,全家动手蒸年馍。一大早,将奶奶炕上的被褥卷起,露出炕席,然后把小案桌往炕上一放,揭开炕角的面盆,制作正式开始。

这种年馍,先要将揪下的小面团揉圆,再捏成圆饼,然后对折成半圆形,在圆弧的顶点处放少许红糖,用大拇指在半圆弧的内侧压出一凹印,再顺圆弧外侧捏出花褶,然后拿一专用的小木梳以圆心为定点,在馍肚上扎出些花纹,最后捏住半圆直径上的两个角向内一转,一个花朵似的馍坯就完成了。

我第一次制作这样的花馍,捏一个都需要好几分钟。好在参与的人多,奶奶、婆婆、小姑齐上阵,她们仨都是熟练工,一锅五十多个馍,很快就能做齐。

上笼蒸出后,年馍的两层圆弧似开非开,夹心的红糖似流非流,香气扑鼻。融化的红糖与馍肚的花纹一起,恰似构成一朵花的花蕊,整个年馍极像盛开的一朵花。

用自家种的麦子磨成的面粉,蒸出这种细白暄软的花馍,既赏心悦目,吃起来也十分香甜。过年的氛围,在年馍出锅的那一刻,一下就增添了几分。

蒸这样的年馍,主妇们一般是不能歇息的,前一锅馍蒸上笼,就得开始捏下一锅的馍坯,这样才能刚好连上。我曾经问过婆婆,过年的馍,主要是自己家人吃,准备一些能待客的就行了,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全蒸成花馍呢?婆婆说,以前人们拜年,能买得起礼物的较少,乡间人又很看重亲戚情谊,走动的亲戚很多,于是拜年时,给每家都要带上自家的花馍和炸好的馃子,已经习惯了。其实,后来人们走亲戚已经不带花馍了,之所以还要那么精心捏花,在我看来,主要是体现人们对年节的重视,若不把年馍蒸出点不同来,似乎就少了点年味儿。

洛南的年馍,除了花馍,还有馃子。一般在蒸过花馍的第二天,还要搭油锅,炸馃子。馃子的制作,也是头一天晚上要发面。跟蒸年馍的摆设一样,先将放好碱的一团面放在炕桌上用擀面杖推开,厚度在一公分左右,再用刀切成七八公分的方块,每个方块沿对角线打上十字花刀,待油温六七十度即可下锅炸了。小小的面片,在沸腾的油锅中,瞬间漂浮上来,看锅的人用竹筷子快速进行拨动,小面片如同变魔术一样,迅速膨发起来,变成下方上圆、鼓鼓的馃子,将其炸至金黄即熟。摆在箅子上的馃子,稍微凉些,公公先用碟子盛上,给先人献好后,全家人就可以品尝了。刚炸出的馃子,外酥里筋,非常美味。洛南人也称它为馃子馍。

噢,还有一点需要补充。有人看了前面的文字,可能会有疑问,洛南人制作馍坯为什么一定要在炕上用案桌呢?这是因为寒冬腊月时,乡间的厨房非常冷,大块的发面放在案板上会被冻结,便会影响年馍的质量。再者,为什么一般都要在奶奶的热炕上进行呢?因为在洛南,只有长辈才可以睡连锅炕。而连锅炕的妙处就在于,只要一烧锅,炕就会热乎起来。做年馍时,卷起被褥的席炕,做活既方便又温暖。这天,在灶前烧火、锅台忙活的都是男主人,女主人们只管在炕上揉面、捏花馍。这也算是对做细活人的一种特殊的待遇。在我的记忆中,这天,奶奶、婆婆、我,祖孙三代一边聊天,一边做活,脚下、膝下暖暖和和,我们将做好的馍坯从隔开灶房与炕的墙中的窗户递出,一会公公、丈夫他们又将蒸好的花馍或是馃子从隔窗递入,那种边劳动边品尝的过程,很是享受。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昔日一家人蒸花馍、炸馃子的情景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那种其乐融融的场面,每每想起,甚是温暖。

现在,我已基本掌握了蒸花馍、炸馃子的技术。若因工作或天气等原因不能回老家过年时,我也常常为丈夫蒸些花馍,炸点馃子,以慰他的思乡情怀,自己也觉得是尽了做妻子的一份小小的责任。

我想,许多年俗或许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吧!

(作者系耀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