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审判庭多举措推动诉源治理走深走实

来源:铜川日报

20231029082145012-94-37985.jpg

近年来,新区审判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构建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格局。2023年,诉前调解收案1235件,诉前调解成功案件1063件,新收案件同比下降4.45%,进一步推动了矛盾纠纷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止之于未讼。

一站式帮办,便民诉讼服务“暖人心”。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党员先锋岗”2个,快速化解16起涉民生案件,现场向当事人发放案件款18.68万元。同时,在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窗口开通了智能POS终端,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支付预交诉费,更加方便当事人。适用电子送达平台向诉讼当事人送达诉讼材料和“三书”,近3年共送达3435件,送达成功率91.22%,缩短案件办理时间,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提升了审判执行效率。对适宜调解且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案件,加大诉前调解、速裁力度,为当事人节省诉讼时间和成本,2023年为增加速裁程序适用力度,组建一支含有4名骨干法官的速裁团队,诉前化解及速裁办结案件共1112件,占一审民商事案件总数74.08%。

一揽子解纷,打通案结事了“快车道”。主动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到审判执行和诉源治理工作中,着力融入全市市域社会治理格局。强化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进行诉调对接,现已与铜川市新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铜川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铜川市分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对接,通过三方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进行调解,并建立司法确认联络制度,快速化解矛盾纠纷,2023年共化解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113件。针对开发区建设施工合同、买卖合同等纠纷多发的情况,主动创新将诉前调解、诉前鉴定和速裁工作相结合,2017年在全市首创推行诉前鉴定工作以来,共使用诉前鉴定建筑施工类合同纠纷案件3件。

一张网协同,突出源头治理“见实效”。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以基层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为切入点,为辖区内专职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做专题培训,精心组织预防电信诈骗、婚姻家事、邻里纠纷化解、环境保护等法治宣讲,深入社区、农村、企业、金融机构、机关单位开展普法宣传,推进司法服务“五进”活动,有4名法官干警被聘为辖区部分中小学及幼儿园法治副校长。针对年底可能发生的涉农民工工资案件提前预判,组织法官干警深入市劳动监察支队进行调研,就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提前介入、优先化解。2022年临近年关,新区审判庭为900余名农民工开通优先立案绿色通道,集中开庭审理,快速作出判决,最终,用10天时间给农民工先予执行支付工资2000余万元。集中开展“三送三询一回访”民营企业大走访工作,为企业送去涉企典型案例汇编,引导企业把法律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审判庭庭长带头前往新材料产业园,带案入企成功调解两起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当即全额履行,妥善化解了矛盾纠纷,通过“审理一案”促进“治理一片”。

一平台创建,擦亮司法为民“金名片”。2007年起新区审判庭在全市首创推行诉前调解工作,罗红涛法官因该项工作成绩显著,2012年省法院批准设立全省首个以法官名字命名的“红涛法官工作室”,希望能够树立一个有影响、有威望、口碑好、公信力强的优秀法官工作室“品牌”,以点带面带动一村(社区)一法官机制的良性发展。2023年,以“红涛法官工作室”为活动载体,新区审判庭在裕丰园社区成立了“送法进万家”志愿服务队,罗红涛法官担任该志愿服务队队长,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法治活动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进一步探索“法院+社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结合路径。法官工作室所在的裕丰园社区先后取得国家级、省级“和谐社区”称号。(通讯员 屠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