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爝火不息

来源:铜川日报

爝火不息

安耀军

“爝火”是指炬火,小火。语出《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这是尧想让天下于许由时说的话,把许由比作日月、时雨,而自谦为爝火、浸灌者。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尧是古圣先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形象,没有人对他的伟大形象有任何质疑。可是按照这个故事的说法来看,他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不居功、不自傲,愿意将天下让给许由,这是何等的高尚啊!古往今来没有谁会将自己手中的天下拱手相让,而尧却愿意这样做,许由——另一个同样在古代享有崇高声誉的人,坚决地拒绝接受,两者表现出的是同样的精神:谦虚、退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退让是一种优良品德,人们对骄傲自大者往往嗤之以鼻,而对谦虚谨慎者则赞叹有加。功成身退,成为一个令人赞赏的态度;归隐山林,常常是高官厚禄者最终的向往。谦虚、退让、谨慎、隐忍,这些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赞赏,虽然在实际中并不全都这样来做,但人们的思想认识仍是肯定这些做法的。

时代的发展并不总是一成不变,面对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激烈竞争,我们的退让、隐忍似乎不大适宜,今天我们对不断进取、争相上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谦虚、退让也有了另一层的认识。这应该是传统美德的一种新的辩证认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应时、顺时,既坚守,又创新。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可能割裂已有的文化传统,它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从其他民族与阵营中受到不同文化内涵的影响,但它所立足的土地、环境不可改变,那么它的文化基因就必然有其延续性。我们的现实生活生动鲜活、五彩缤纷,它其实就是文化基因的表面化呈现,我们就生活在自有的文化源流中。同时,不可否认其他强势文化的冲撞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遭受了冲击。时至今日,对传统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依旧有许多争议,到底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还需认真思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想,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能够做些什么?我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这是一种看似普通,实则伟大的工作。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的语文教师,他们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潜移默化地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铁肩担道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平凡却又非凡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项工作,以宽阔的胸怀来拥抱这项工作。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才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虽然曾历经千难万险,但强大的生命力让它不断涅槃、历久弥新。作为教师,站在课堂上,理应担起责任,给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通过日常的行为、语言,传播传统文化,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辩证分析哪些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弘扬,哪些糟粕需要摒弃。

个人渺小,微不足道。面对日月之光,个人如“爝火”实不足道,但当需要我们贡献出自己微弱光亮的时刻,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谁能推辞自己的责任?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虽然做着普通的工作,但他的心却如炬火燃烧,是谓——爝火不息!

(作者系耀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