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探寻母校

来源:铜川日报

探寻母校

张红娟

国庆长假快结束时,我们一家三口的重庆之旅终于成行。选择重庆,是我想去看一看阔别33年之久的母校——重庆煤校。

凌晨5点起床,天蒙蒙亮,我们便拖着行李坐第一班地铁赶往北客站。动车稳稳启动,窗外的景物快速向后移动,我的思绪也随之回到了30多年前。那时每到开学季,我和父亲提着行李被人流挤上了火车。八十年代末期,火车上的外出打工的人特别多,很多时候上了火车没有座位,只能坐在自己的行李上。老式的绿皮火车载着我和父亲,穿越秦岭巴山大大小小几十个隧道,历经整整36个小时才从西安到重庆,一路上高昂的《黄土高坡》在车厢内不断回响。

坐着动车从西安到广元,再到永川仅仅用了5个多小时。看高德地图,沙坪坝上桥,重庆煤校的旧址应是这里。可下车一看,高楼林立,马路纵横,立交桥像条巨龙凌空盘旋,只有一条马路依稀像是当年的上桥街道。沧海桑田,按照导航向前走,却始终确定不了母校的旧址。

问路人,皆不知所云何处,我顿时有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幸亏两位当地的老人告诉我,重庆工程学院(原重庆煤校)已迁往江津,旧址过了前面的立交桥就快到了。看着不远处的青山,我想学校后面的山总是搬不走的,于是便加快脚步,隔着立交桥寻路不通,又折返两次,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老校区门口。

说明来意,守门的保安热情放行。进了大门,当年热闹的操场已经杂草丛生,走到操场边,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教练的哨声。操场与围墙之间的马路如故,绿树如荫。马路尽头是个三岔路口,正中间的黄桷树还在,郁郁葱葱甚是茂盛,如今校门口只剩两个立柱,大门已不复存在。树背后的影墙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见。影墙背后是水泥铺设的篮球场,同学们打球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如今这里却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顺着影墙右边马路上行,原来的老电影院已拆除重建。再往里走,主教学楼还在,正在装修。

当年的选煤11班教室就在教学楼的3楼,班级共有38名学生,来自全国11个省市。在十八九岁的青春年华,大家相聚在此,一起听课,一起游玩,一起欢乐,一起流泪,共同演绎着青春的故事。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课间10分钟,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便跑到综合实验楼的一楼大厅,围着学校收发室和班级信箱,查看是否有自己的信件或是包裹。收到信件包裹的同学满脸幸福,没有收到的人有失望有期待也有羡慕。周末,班级会组织舞会,教室的桌子被挪开,四角扯上线,缠绕一些五颜六色的彩纸,舞厅就布置好了。城里的孩子三步、四步、霹雳舞几乎都会跳,农村来的同学大多围观。周日结伴出游,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缙云山、南温泉等景点都留下了同学们的足迹。

过了综合实验楼,一座破旧的两层楼房映入眼帘,这是当年的校图书馆。记得当时借了本《唐宋诗词赏析》,宋词的婉约清丽和激情豪放,让我对它爱不释手,没想到班级几个同学争着看,书很快就翻旧了,直到毕业都舍不得归还,最终给图书馆补了书款,被于莉莉同学带回山西,后来她又回寄给我。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年少的我们,比猫画虎,参照词牌名的要求学写词,一首自创的《诉衷情》便被我永久地记录在毕业纪念册里:“丹桂飘香之金秋,龙年聚渝州。同学春秋几度,有乐也有愁。今分别,无为语,泪先流。此去经年,下次相见,在何时候?”。

弹指一挥间,30余年一晃而过,校园拆迁,当年的学生餐厅、宿舍楼、教师家属楼早已不见踪影,通往学校后门的小路也被阻断,只见青山,不闻溪语。所幸主体教学楼还在,它还是能唤醒我对当年校园的记忆,这里曾有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青春,我的梦想!多少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为祖国发展奉献青春年华。

感谢您,我的母校!您永远是我内心深处魂牵梦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