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寥若晨星

来源:铜川日报

寥若晨星

——耀州窑馆藏瓷印章

常洁

瓷器是我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从商周原始青瓷的出现,到唐代南青北白的形成,再到宋代的名窑林立,瓷器与中华文明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与宋代五大名窑齐名的耀州窑,则是我国古陶瓷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是耀州窑所烧瓷器的拥趸。

耀州窑生产的瓷器包罗万象,琳琅满目,但刻有款识的瓷印章却寥寥无几,这就让陈列在耀州窑博物馆展厅的“张”款长方形印章显得尤为珍贵。

该款瓷印章于2003年出土,为金代烧造,呈长方形,高1.7厘米,长3.5厘米,宽2.3厘米。正面图案为阳文,四周刻有边框,框内刻“張□”字样。背面微隆,中央设一小圆钮,钮心有圆形穿孔。

从古至今,印章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秦朝以前,无论官印还是私印都统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称为“玺”,臣民的称为“印”。汉朝把军印称为“章”。武则天时期,因“玺”与“息”同音(也说“玺”与“死”近音),改称为“宝”,开始“玺”“宝”并用。因不同朝代人们的习惯,对印章的称呼也有很多,如:印信、记、合同、朱记、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等。

押字,作为印章的一种独特样式,又称花押、签押、押花字、画押、批押,是宋金时期人们按照各自爱好,在有关文书或物品上,使用的一种特定的符号,以代表本人,便于验证。押字的起源很早,大约从战国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到唐代逐渐流行起来。宋金时期,从统治者到百姓都使用押字,譬如,宋朝的15个皇帝,每个人都有“御押”。

押字在宋元时期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官员们在公文结尾处要押字,百姓们书写诉讼状纸、买卖田地或房屋等财产时必须押字,官府发行纸币须有押字,器物上押字,量器上押字等等,宋代民间还把某些官员的押字看成可以压邪治病的物品。为了慎重和方便使用,宋元时期很多人把自己的押字刻成印章,大致可分为五类:单字押印、单花押印、字加花押印、八思巴文押印和图形押印。

耀州窑的这枚瓷印章,属于字加花押印,也是押印的主要形式。用“張”和另一种似字非字的符号结合到一起,文字简练又传神。在器物上押字,说明制造该瓷器的窑户可能姓张,表示对产品质量负有全责。

很早以来,各种手工业生产部门都是依靠传承关系,把前一代的技术成就传给后一代,并且不断提高这些技术,因此匠师制度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唐代以前,就在产品上刻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考核工匠的优劣,借以对产品负责。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提升了生产者的职业道德。宋代手工业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各个手工业部门都出现了富有创造性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手工业的高速发展对宋代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使宋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居于世界前列。耀州窑在其长达1400年的烧造历史长河中,可能也有许多世代相传的专业匠户,这类家世相承的手工业者,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其产品的质量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生产出的产品也广受欢迎。“张”氏花押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一个名家品牌,代表着一定层次的产品,如同今天的陈炉古镇依然有“王家瓷坊”“李家瓷坊”等等世代相传的制瓷作坊。

观物知史,一枚小小的印章,却道出了当时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达的状态,也展现了工匠制度和名家名匠的传承。我们站在耀瓷的故乡,也应多多挖掘瓷器背后的历史,传承瓷器背后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