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人生若有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来源:铜川日报

人生若有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读《苏轼词集》有感

孙颖思

中国人喜欢苏轼,为什么?因为他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拥有有趣的灵魂?抑或他是一位可以共享美食的老饕?林语堂先生在《苏轼传》中评价他心中的苏东坡是这样的:

“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

不,这些都还不够。苏轼曾说他很幸运,是因为他的经历让他比寻常人更早的寻找到了生活和生命的真谛与本真。我想我们爱他,更在于他在眼前的苟且中依然可以找到诗和远方。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

面对现如今“内卷”的社会,很多人都无可奈何地变成了“被卷”抑或“卷”之人。有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成果,往往会忽略身边的风景。每天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也曾想“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可现实生活总还是要面对的,即使是苏轼也选择面对。“一蓑烟雨任平生”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至少我们在月亮升起来的夜晚,把酒望月,吟上一句“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读来可以洗去一身疲惫,给心灵寻找一处宁静的港湾。向往美好,也莫过于此。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世之时,已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了花前月下的沉沦,有了消极避世的归隐。但苏轼乃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恬淡寡欲,吟风弄月,闲情逸致,洒脱豁达,令人佩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人这一生,最难的是看清自己,就像登山,无论你爬到哪一层台阶,阶下都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也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读懂自己,知道自己所欲所求,才能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做出合适的选择。

面对突然而至的风雨,有人撑伞,甚至有人驾马驰骋,但苏轼则认为竹杖芒鞋此时更加轻快,吟笑徐行,也是大雨滂沱中的音符叠加。初读时,我便惊叹苏轼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常人都认为在没有雨具的情况下要更加奋力奔跑时,他却独树一帜。

再回首,望向那萧瑟之处,此时已经无风雨也无晴天这一说,已经看得淡然和坦然。

人生从来都是颠沛流离,总会有没有带伞的情况,若遭逢突然而至的人生风雨,怎么办?是在风雨中怨天尤人,无助哭泣?还是高歌一曲,缓步徐行?这是我们必须做的人生抉择,与其无助痛哭,不如停下来,用豁达的心境看向风雨,等到看向萧瑟之处,已将一蓑烟雨走成清风徐来。

人人都爱苏东坡,在于他的身上有中国人骨子里的向阳而生,他的心灵田园里有人类向往的淡然率真。

群星总是嫉妒光芒万丈的太阳。但是,从他走出暗流涌动的乌台开始;从他来到黄州开启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从他躬耕东坡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开始,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轼”。他“千里快哉风”的惬意,点燃了人生浩然之气。

再回首,他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用自己更为旷达豪放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世事无常的感伤。霎时,苏轼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痛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尘烟。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

雨渐渐停了,山头升起了明媚的太阳,霞光打散了一切阴霾。

他,驻足,四周环视,微微一笑,继续大步向前走去。在现实的泥淖和苟且中,他的旷达洒脱也继续存留在人间,闯荡在江湖。(作者系耀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