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在驻村的日子里

来源:铜川日报

在驻村的日子里

路惠民

我出生在渭北的一个小山村,也在乡村中小学教了二十多年的书,现在虽在市里的中学教书,但也算与农村缘分颇深。两个多月前,我有幸成为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一员,每天穿梭在村头巷尾,听着乡亲们的家长里短,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惬意。

我生于农村,经历过物资匮乏、缺吃少穿的岁月。如今看到村里的房屋干净整齐,道路平坦……有些欣慰又有些遗憾。曾经诗中描述的“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村美景是很难看到了。如今,静谧是乡村的主调,巷子里也没有了孩子的追逐嬉戏,只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晾晒着辣子、玉米、花椒等农作物。走过一排巷道,许多人家房屋完好,却一眼能看出长时间无人居住。为避免土地荒芜,村上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进行集体统一耕种,我驻的村子流转土地已达220余亩,全部用来种植玉米,同时,把无法耕种的土地用来发展光伏产业,这样不但增加村民收入,也壮大了集体经济。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的足迹遍布全村各户。当我走到一排住房背后,看到废弃的鸡舍、猪圈,思绪不由被带到了过去的岁月。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小时候每天放学、寒暑假都会自觉帮家里干活,拾柴、挖药、打猪草……边干边玩,乐在其中。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养鸡、猪、羊等,羊由生产队安排专人放养,牛、马、驴、骡只能养在生产队的饲养室,猪和鸡是可以养在各家的。和许多家庭一样,我家的猪和鸡是重要的家庭收入之一。鸡下的蛋,会被母亲收集起来,然后交给生产队统一销售。家里每年年初要逮一只猪仔,一直养到年尾,或者等猪长到一定大小,老人们会把猪绑起来,用架子车送到五里外的杀猪场卖掉。

那时候养猪,主要用的是猪草、树叶和玉米皮等杂粮料,女孩和男孩放学打猪草是必须的,大一点的男孩,会干一些重体力活。每年暑假,我都会上山砍一些洋槐枝叶,把叶子晒干打碎,以备养猪、鸡之用,一头猪要养八到十个多月,才能又肥又大。

祖父虽目不识丁,思想却很超前,他坚信“穷不离猪,富不离书”,要求子孙辈既要会养猪,也要会读书。因此,家中的日子虽然紧巴了点,但读书氛围却很浓厚。在祖父的教导下,父亲兄弟四人,两人考上学外出工作,尔后我们堂兄弟八人,七人通过读书考学,先后外出工作,如今生活在村子里的仅剩母亲、堂兄、堂嫂三人。

母亲和家人养鸡、养猪特别用心,经心经意喂养,从不敢耽误,指望着用以改变生活现状。小时候,每次看到鸡、猪吃食长肉的悠闲生活,我很是羡慕。长大了才懂得,鸡、猪永远不会知道主人的心思,它们心安理得地享受一日三餐,最后都要用生命去回报主人,想想人何尝不是如此。人在享受某种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其所掌控、困扰或限制,有人能为你遮风挡雨,同样能让你暗无天日。

因此,人不可以过分自信、自负,乃至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我们要坚信因果相连,别人的屋檐再大,不如自己有一把伞。同时,也要管控好自己,拒绝诱惑,凡事拿捏有度,在保自己和自欺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在太过虚伪中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