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来源:铜川日报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张津毓

拂去断筒上的尘埃,考证筒上的寥寥数字,唐朝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依旧清晰可见。纵使千年过去,“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仍吟唱着盛唐时期长安城的恢宏与庄严。

前几天,抽空去看了最近很火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才发现电影艺术的力量是如此震撼人心。影片中,从王侯将相到贩夫走卒,从戍边将士到侠客名士,每个人物都似曾相识,每段情感都感同身受。

盛唐时期,长安是属于士族的长安,鲜衣怒马的少年郎,空有满腔热血、才情抱负,却无展露之门。即便是盛唐有包容气魄,也改变不了只是世家可以向上的大环境。但在那个“天公降人才”的时代,意气风发的少年们仍将实现理想抱负寄托于王朝的开明之上。所有人都满腔热血,坚信终有一日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高适的回忆里,他只去过数次长安,都与李白有关,但他却那么热爱长安,爱这个国家和时代。在高适的眼里,长安不只是长安,更是他实现抱负的理想地。李白在步入长安前,就已明白高适的枪、王维的琴,如同马戏团的象,只是取悦于权贵的玩具。纵使李白那时已有名震天下的才华,但因出身,却始终扣不开长安的大门,于是感慨“长安三万里,何处是吾乡”。但李太白终归是“天上人”,在人生的前路迷茫时,他依旧热情奔放,振臂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高适则不同,落寞军人家庭出身的他循规蹈矩,渴望以考取功名实现抱负。裴十二的剑刺醒了高适的梦,武人的热血当落地生根在沙场,高家枪应上阵杀敌,而不是供权贵去欣赏。从那时起,高适跟李白的人生已然走向了两处不同的归路。

安史之乱撕碎了盛唐华丽的外衣,也击碎了众多文人墨客实现理想的梦,但却成就了高适的理想,在长安的城池将被摧毁时,渴望实现抱负的高适迎来了自己的出头之日。

“高三十五君,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李白懂高适,知道他心中的锦绣早已盛开。长安破碎,让高适扶摇直上,他在与将军冲锋陷阵时振臂高呼:“为了长安!”不止为了长安,也为了他心中一直神往的梦。我真的被高适身上的大道所感动,不是天纵英才,不是名流世族,却能修身立德,面对人生的潦倒起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心怀家国,看淡功名利禄,真正做到了事了拂身去。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无论是年少不得志,或是穷困潦倒,都不改大鹏展翅的志向,在追寻的路上,多晚都不算晚,迟暮之年仍能封侯拜相。

长安,久治长安,城池虽破,大唐虽亡,只要我们还有诗,还有书,长安就还在,理想就还在,不见长安、终见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