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乌金闪耀赤子情

来源:铜川日报

乌金闪耀赤子情

——参观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有感

姬可周

立秋时节,绵绵秋雨却难以驱散山城的炎热,炙热的空气扑鼻而来,想找个纳凉的地方都不易。谚语有言“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的凉意在王石凹街道却难觅其踪。

漫步在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王石凹的历史如电影般在脑海回放……

王石凹煤矿,是“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该矿1957年开工建设,1961年11月建成生产,是当时西北地区第一座大型的机械化竖井,鼎盛时期约有3万人生活在王石凹矿区。王石凹煤矿因煤炭生产而繁荣,因煤炭资源枯竭而衰落,在过去几十年里曾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60多年来,在王石凹煤矿里,一代代煤矿工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开采了大量煤炭资源,创造了无数个煤田奇迹。如今,王石凹煤矿失去了往日的繁荣,煤矿子弟和家属们也相继转产离开,走出大山奔赴新的前程。唯独见证了煤炭发掘历史的建筑,代代相传的矿工精神,以孤寂、傲立、静默的姿态留在了原地。苏联建筑风格的矿工宿舍,历史沧桑感的矿工俱乐部,极具黄土风情的砖混结构窑洞,一座座、一排排、静静地接受着时间的洗礼。

最具历史感的建筑当属选煤楼,醒目的蓝色立面、砖混结构的主体,如今静静地矗立在矿区边缘,与曾经热火朝天的采矿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最具工业时代代表性的建筑当属高耸的烟囱,如今依然矗立在矿区中央,旁边是一座锅炉房,为矿区提供动力和热力保障,不远处是上下矿井的设备控制车间,还有澡堂和食堂等,铁轨纵横交错排布在生产区内,延伸向远方的矿井,墙上刷着标语和口号: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埋怨、四不叫、埋头苦干往上搞……

曾经停靠小火车的月台上有一组题为“那时我们还青春”的摄影作品,真实再现了煤矿工人的青春岁月。有井下巷道干活的场景,有刚升井时喜悦的笑脸,也有一只漆黑的手掌,还有矿井一线开采的场面。照片中有的人凝重,有的人喜悦,粗糙的手掌皱纹满布,满面煤粉唯有一排洁白牙齿清晰可见;一排几个并行的矿工,在灰暗的矿井中,头上刺眼的矿灯和模糊的身体轮廓……看着这些对比清晰、黑白分明的照片,令人可敬可叹。

儿时村子里也有人在煤矿下井,据说收入很高,但也会听到煤矿发生事故,年纪轻轻就不在了……据挖过煤下过井的人讲,煤层厚的地方,人可以直起腰来挖煤,煤层低的地方,仅有几十厘米,只能猫腰或者匍匐在矿井中挖煤。王石凹煤矿属于煤层较厚的矿井,机械化开采,用小火车运输,矿工的工作环境比一般的小煤矿要好很多。

一块水泥地上,晒着一些煤块,大小均匀,乌黑发亮,用手一摸,温润厚重,我们想带走一块做纪念,后来放弃了。看着这一块块乌黑的石头,在火的淬炼下,能散发出巨大的能量,推动巨轮前进,很是神奇。曾听长辈说,铜川的煤具有热值高、水分少、灰分低的特征,是典型的优质煤生产区。曾有个通俗易懂的说法,烧同样重量铜川煤炭的蒸汽动力火车,比烧其他地方煤的可以多跑几十公里,由此可见铜川煤炭的品质非同一般。

铜川以煤兴城,王石凹以煤兴矿,曾经3万余人的鼎盛时期,这片逼仄的矿区里,白天人声鼎沸,夜晚灯光璀璨,嘈杂的机器轰鸣,繁忙的工作场景,一列列运载着煤炭的火车代表着光明和温暖,一辆辆排着长队等待装煤的汽车,汇聚在这里,将工人们开采的煤运出大山,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着贡献。无数的煤矿工人奉献着青春和年华,他们是时代的建设者,更是伟大的奉献者,他们的历史贡献必将镌刻在铜川社会发展的功劳簿上。

如今,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矿工年老体衰,子女陆续外迁,矿区日渐荒废……相较曾经的热闹,现在这里冷清了很多。站在山顶,望着虽是初秋却依然绿意盎然的矿区,不由感慨,曾经这里有无数矿工长年累月跪着采煤,站着做人,奋战地心深处,点亮万家灯火,用自己的黑暗,带给世界光明;他们以苦为荣、不畏艰险,凭着对矿山的热爱,为国家的建设燃起熊熊烈焰。这是由无数矿工青春和热血所凝聚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矿工精神。

谨以此文,向那些身处大山,为铜川社会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汗水的一代代煤矿工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