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远去的染坊

来源:铜川日报

远去的染坊

杨五贵

说起耀州那远去的染坊,今天的耀州人连听也未听过,更谈不上亲睹了。不过,耀州染坊确确实实在历史上存在过,而且在当年的日常生活中,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提起染坊,不能不说和染坊有关的两种染料,这染料可不是一般的化工染料,而是由两种植物转化而来的。这两种植物就是靛和茜,也是昔日耀州地区生长在田里的寻常庄稼。靛和茜在田里长成后,经过炮制,就成了蓝、红两种染料。清代耀州知州顾曾烜有诗道,“茜田深碧藕田红”,说的就是耀州城外,这种植物茁壮生长的场面。

由于当年染布的颜色有蓝、红之分,故染坊一般都是指染蓝色的作坊,而染红色及其它颜色的作坊称红坊。

染坊一般有铺面,临街而设。走进染坊,靠墙的一边是一溜排开的大缸,多则数十个,少则也有四五个。这些大缸被砌在砖台内,缸内盛满水质染料,一眼望去,蓝澄澄的。

那年月,一般农家人的穿衣,都靠自行解决。种棉、纺线、织布一条龙。织出的布呈纯白色,俗称家织布,有一铜钱厚,故要做衣服,必须染色,这样,染坊就派上了大用场。

成匹的白布被送进染坊,这就意味着生意来了。染坊掌柜的立刻笑脸相迎,叫伙计赶紧量好尺寸,然后在布的一角写上顾客的姓名,用绳子紧紧扎牢。这样,布染好后,解开绳子,姓名犹在,不至于相互混淆。

染布是一项技术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先得将布泡在染缸内,闷上一个时辰。待浸透上色后,店内伙计便从染缸内将布捞出,然后左脚站前,右脚站后,摆成一个丁字步,紧接着左手按住有孔的木板,木板下沿紧贴在染缸内侧,再用右手勾起布的一角,从木板中的一个圆形小孔内穿过,紧紧扯住,使尽全身力气,右手逐渐上扬,将布从小孔内徐徐拉出,这样,布上的染料水便被挤入染缸内。木板上的孔是从小到大竖排下来的,这块布也得依照顺序由大孔到小孔逐一穿过,这样做,布也就基本干了。看伙计在染缸旁用劲从木板孔中拉布,无异于看“打太极”和“练柔术”,动作优美而协调。

被拉得半干的布最后用长竹竿顶住,搭在街道上面横拉的铁丝上。微风吹过,布匹随风摇曳,尤其是红坊晾晒的布,红红绿绿,成为街上一道美丽的风景。那时无须担心,偌大的街道上空旷无人,也无车辆通过,布匹不会丢的。

后来,街面上的铺子里有了“包包膏子”出售,最著名的是“放羊袋色”,红黄蓝等诸色皆备。从此,染坊的生意逐渐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