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孩子教我读诗

来源:铜川日报

孩子教我读诗

周乘涛

诗豪刘禹锡的《浪淘沙》,我读过很多遍,也想过很多遍。“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每每想起这首诗,我脑中总会浮现出在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这天,钱塘江的潮水受到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引力,浩浩荡荡从大海逆流而上。漫天的潮水,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白线,潮涌发出隆隆的吼叫声从天边而来,潮头不断翻腾着涌向堤岸,冲撞出高达数十米的水浪,引发观潮人连连咋舌称叹,风声、浪涌声、游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盛大的观潮节。潮过后,慢慢地向大海退去,留在海滩上的是一堆堆沙子,远远望去就如同雪堆般,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景象,也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今天孩子却告诉我,他有了新的见解。我不由来了兴趣,让他说来听听。孩子解释道:“你看这潮水像极了人生。第一句‘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不是讲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发出了哭声,告诉大家他来到了世界上;‘头高数丈触山回’就像预示着人到了辉煌的时刻,名声到了最高峰,整个人生发出最耀眼的光芒;‘须臾却入海门去’是说人的辉煌持续不了太久,就会黯淡下去,人们会逐渐忘记了他;‘卷起沙堆似雪堆’是说人走后,留下了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我听后急忙追问:“这是你想出来的吗?”孩子解释说他看到了诗中有个“头”字,于是将潮水想象成了一个人,进而有了许多想法。孩子有理有据的阐释,赋予了这首诗不同的解释。我很欣慰,孩子在读诗过程中能够独自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无论别人的见解如何,他能结合自己实际,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并能大胆分享给其他人,这是很难得的独立思维。

我们常说诗无达诂。读诗,读诗,读着读着不自觉就要把自己代入进去,让自己成为诗中一员,与诗人产生共鸣共情,结合诗人经历对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抑或是将诗人的文字,带入自己的情境当中,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正是“有我之境”,借美景抒自我胸怀。古诗之妙就在于能契合某种不可名状的感受。

这也给了我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的启示,也许并不需要按照读诗题、知诗人、解诗句、悟诗情的老套路,将成人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孩子,反而破坏了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这也让我回想起教儿子学古诗的情景。那时他刚上小学,课余时间比较多,我就让他背唐诗三百首中的绝句,我也没有作解释,就是看着图片、加上动作,单纯地读和背,一年下来积累了有一百多首。一天下午,我带着孩子回家,途经锦阳坡。锦阳坡的护坡墙上有用淡雅的天青色涂料勾勒出的高高低低的山峰,以及错落有致的树木。每次经过那里都有美的享受。当时金色的夕阳照射在护坡墙上,儿子看到这场景脱口而出“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我感叹这句诗用得恰到好处:夕阳西下,一对骑车回家的父子,被裹挟进川流不息的车辆洪流中,面对着起伏的群山壁画,倒有了几分寂寥和落魄,此情此景与诗句情感十分吻合。

结合儿子对诗歌的理解,我想优秀的唐诗宛若灿烂的星河,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多见一见,背一背优秀的唐诗。叶嘉莹先生在回忆自己儿时时讲到,家人让她三岁开始背诵唐诗,尽管不理解,但仍是大量的背诵。利用小孩子记忆力强的优势,多背诵一些经典,等他理解力达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懂得其中要义,这将会使他受益终生。

今天孩子很好地给我上了一堂古诗课。读诗要多向内看,关注自己内心。读古诗,也是读自己。

(作者系耀州区锦阳新城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