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进行时 | 耀州区法院“六举措”为诉源治理强基增效赋能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813080855258-71-82047.jpg_scale.jpg

8.1%收案降幅的背后

耀州区法院“六举措”为诉源治理强基增效赋能

树高叶茂源于根深蒂固,社会和谐在于源头解纷。今年以来,耀州区法院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矛盾化解的“桥头堡”作用,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创新建立“1351”工作法(即始终坚持党委领导,落实三项机制,抓好五项工作,实现“提质量、遏增量、减数量”总体目标),抓牢抓实源头疏导、多元解纷、实质化解、综合治理四个发力点,全面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不断激活解纷“源动力”,提升治理“含金量”。1至8月,全院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1457件,同比下降8.1%,诉源治理成效初显。

在抓实源头治理上挖潜。坚持将司法服务端口前移,大力推行“无讼社区(村)创建”“一村一法官”“法官+”等工作机制,以耀州区永安路街道解放社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等4个社区(村)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创建“无讼社区”,并在全区129个社区(村)设立法官工作室,健全“法官+村委会”对接机制,利用村干部“人缘广、地域熟、社情熟、民情熟、信息灵”的特点,实现纠纷事先预警、提前“吹哨”、初步调处等,着力将法官工作室打造成为基层矛盾纠纷的情报站、分流站、终点站,真正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司法服务”。坚持“抓前端、治未病”,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工作,定期对调解员、网格员、陪审员进行培训,精准提供法律指导,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解纷排难能力。法官工作室挂牌成立后,员额法官参与联系辖区纠纷化解320人次,无讼社区(村)已达到7个,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

在拓宽解纷渠道上挖潜。以“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目标,联合区政协、公安、司法、发改、交警、民政等多个部门共同建立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机制,打造涵盖金融、道交、治安、价格争议等领域的“1+N”矛盾纠纷化解合力,目前已有7家单位与耀州区法院建立对接机制。在辖区4个镇综治中心分别搭建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并邀请32个诉源治理单位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全面吸纳基层解纷力量,形成“调解优先、非讼其次、诉讼兜底”的多元纠纷化解模式。同时通过区司法局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政协委员调解工作室,将案件委派给调解员或调解组织进行诉前调解,让大量矛盾纠纷止于未诉。截至目前,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调处矛盾纠纷共460余起,其中诉源治理单位参与238起,有效化解95起。

在提质效、见实效上挖潜。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方式,注重发挥庭前、庭中、庭后“三调”作用,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对各类纠纷科学分类,做到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始终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判全过程;成立速裁审判团队,选优配强速裁法官,充实法官助理和辅助人员,专办简易速裁案件,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推动形成少数法官办理多数简单案件的工作格局。强化“案件终结者”责任担当,坚持判后答疑、回访制度,防止衍生案件的产生,实现案源、执源、访源的有效治理,推动案结事了。

在明法理、优效果上挖潜。着眼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将判后答疑作为“必选项”,实行“针对性答疑+广泛性释法”双措并举,综合运用疏导说理、换位思考等方式,以法释疑、以理劝息,引导当事人正确认识裁定、判决结果。同时,对裁判中有关程序、适用证据认定、法律适用裁判理由等问题及时释法,阐明裁判程序的合法性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消除当事人因对判决不理解而引发的不满情绪。截至目前,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为92.97%。充分发挥司法建议在诉源治理方面沟通有效、对症下药的优势,及时梳理分析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的制度机制、行业漏洞风险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向相关部门提出优化行政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填补制度漏洞等司法建议,截至目前,针对突出问题发出司法建议4份。

在强宣传、重引导上挖潜。大力推行法官带案下乡走访活动,针对不同季节易发的纠纷进行普法宣传、以案释法、就地开庭,对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指导,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共开展巡回审判33次,就地化解村民纠纷85余起。高度重视在校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推出选好“一批”法治副校长、上好“一堂”法治宣讲课、配好“N项”法治课间餐“1+1+N”法治副校长履职新模式,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职责,共开展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活动15次。以“一企一法官”为抓手,深入辖区10余家企业走访调研,“点对点”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点单普法等司法服务,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法律问题助企纾困49件次,帮助企业提升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通讯员 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