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铜川:链群同构 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样板

来源:铜川日报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为抓手,通过建园区、扩规模、树品牌、强链条、抓集群、拓市场,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全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99元左右,同比增长7.4%,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与全省同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7.6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8%,增速排名全省第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铜川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为引领,对标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重点围绕做大做强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苹果、樱桃3大优势产业,做精做优生猪、果蔬苗木、中药材3大特色产业,通过3至5年时间,优势特色产业引领作用更加明显,集群效应更加凸显,区域公用品牌特色更加突出,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旱地粮食特色鲜明。全市粮食面积常年保持在100万亩以上,“宜君玉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亩产1070公斤创渭北旱地春玉米新纪录。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在全国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以亩产766.42公斤创全国旱地小麦亩产最高记录。为陕西渭北旱塬乃至整个黄淮冬麦区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推行“一镇一站点”,已创建7个县级农事服务中心和30个“全机械化+综合农事”镇级服务站,实现区县、涉农镇办全覆盖。

特色现代畜牧业发展迅猛。坚持一体化设计、多元化投资、全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聚力打造生猪“育、繁、养、宰、销、加”全产业链条,着力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产业链上游引进了英联饲料、大唐种业等头部企业,实现了源头把控、高标准生产;产业中游引进了大北农、新希望等国内龙头企业,带动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产业链下游将本地养殖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育肥主力军,将农户紧密镶嵌到产业链中,实现了利益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引进了上海题桥等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企业、康旺等中兽药加工企业和大耀农等兽医社会化服务企业,实现了生猪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全市新建设施渔业基地5个,新建陆基高位圆池48个,容积0.62万立方米,新建水产养殖大棚36座,面积1.35万平方米,实现渔业亩均产值倍增。

中药产业发展潜力大。按照“上规模、突道地、重加工、提效益”思路,全市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30万亩,建设产地初加工基地15个、中药材深加工基地21个,引进2家中兽药加工企业,基本建成秦耀源中药材农业综合产业基地建设和中兽药科技产业园。“宜君党参”“耀州黄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耀州区中药材产业链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中药材产业链不断延链壮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每年开展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和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调查研判,建立重点企业帮扶联系机制,实行一对一包抓制度,切实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目前全市中、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44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7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8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8个。推进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实现了35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村有收入,其中202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95个,较上年增加16个。我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县全覆盖,宜君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宜君县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印台区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创建,秦创原铜川农业科技创新融合示范园启动建设。(记者 朱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