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 一位“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别样人生

来源:铜川日报

生意不做偏要做名调解员,专解乡邻纠纷

一位“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别样人生

本报记者 张欢欢

“好哥哩,你听我一句劝,你两家这矛盾真是因为这几棵树吗?那还不是因为心里憋着一股子气呢!”

“叔呀,咱有啥事要好好说呢,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跟我说说。”

眼前,这位调解起邻里纠纷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人名叫赵耀文,从事调解工作已经有十余年。早在2008年之前,他还是名生意人,可如今,他不做生意偏要做名调解员,还干得乐在其中,干得有声有色,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平安陕西建设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与调解结缘

“我开过厂子,搞过汽修,那会儿我也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调解员。”赵耀文是耀州区锦阳路街道阿姑社村人,出生于1981年,年轻时他热衷于做生意,但做生意难免会遇到欠款难讨的情况。有一次,赵耀文被一家饭店拖欠了8000多元货款,从春天到秋天,赵耀文去要了几次都没有结果。为了追回自己的辛苦钱,赵耀文自己写了一份诉状,将欠款人告上了法庭,最终经过庭前调解,赵耀文追回了货款。这次的事让赵耀文深有感触,“我要了几个月的钱,最后经过调解,顺顺利利要了回来,这让我对调解有了兴趣。”

2008年,赵耀文在村上担任起村委委员,专门负责调解工作。没有办公场所,赵耀文从自己厂房里腾地,没有办公设备,赵耀文自己花钱买电脑、打印机、照相机。“那会儿,我的几个朋友都说我好好的生意不干,一天忙这不着调的事。”虽然朋友不看好他搞调解,但赵耀文还是很“上头”。

把调解当事业

一腔热血干起调解的赵耀文,一开始却碰了一鼻子灰。

“那会儿我到底是年轻,农村这些矛盾纠纷不是光说理就能说通的,它更讲究情分。碰见年长的、自家的,工作就难做得很。”赵耀文回忆自己刚开始干调解的时候,碰上两兄弟来村委会调解,兄弟俩都60多岁了,因为地畔的问题吵个不停。两人你一句他一句,赵耀文刚要插话,两兄弟竟然抱在一起扭打起来。到了晚上,赵耀文又跑到了其中一家,刚劝得有些成效了,另一人跑来了,两句话没说完,暴躁的弟弟拿起桌上的烟灰缸狠狠地砸在地上,玻璃碴子飞得到处都是。后半场的局面就变成了,赵耀文一边抠飞进耳朵眼的玻璃碴,一边拉架。

这一次的调解经历让赵耀文意识到,人民调解并不是简单地说事说理,而是一项很烦琐的工作,需要高超的调解技巧、丰富的法律知识储备,更需要一颗热爱调解工作、善于换位思考的诚心。为此,赵耀文努力学习各类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向附近擅长调解的前辈认真学习调解工作理论知识,潜心钻研调解工作技巧,提升业务技能。

赵耀文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发现两兄弟矛盾的症结不在耕地你多我少上,而是因为平时的琐事产生了积怨,都想通过地畔问题“出一口气”。在做足功课后,赵耀文找到弟兄俩,公平、公正、公道地去做调解工作,引导当事人要化干戈为玉帛。经过耐心调解,让当事人尽情发泄他们积压在心中的委屈、怨气,真正化解了两人间的积怨。

调解工作无小事

李家盖房挡了王家的光、高家的大棚占了邻家两分地、张家的羊跑进了刘家的玉米地……这些在旁人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赵耀文件件都用心化解,他认为,调解不是“息事宁人”,而是要找准症结解心结。随着调解的名气越来越大,也让他每周的日程排得满满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长期的纠纷化解中,赵耀文调解遍了村里各个巷道,发现一起,解决一起,经他调解的各类纠纷有500余起。实践出真知,赵耀文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提炼了“四结合三统一”调解工作法(把矛盾纠纷和产生纠纷的原因相结合,把当事人性格特点和调解方法相结合,把矛盾纠纷调处和法律法规相结合,把矛盾纠纷调处结果和现实情况相结合;调解和自愿的统一,调解和效率的统一,调解和履行的统一)。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个人工作室“赵耀文调解工作室”打造成了群众“遇事说法”的平台、“遇事仅跑一地”的窗口、“遇事就地解决”的终点,建立了“小事不出组、难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闭环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

2022年5月在耀州区人民调解协会第二届换届大会上,赵耀文被推选为耀州区人民调解协会会长,作为新当选的协会会长,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组织召开理事会,谋划下一步的工作,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开展法律政策宣传,通过他的努力,2022年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36场次,调处矛盾纠纷308起,调解成功率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