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911080546617-37-5ea2d.jpg

一级导演,原总政歌舞团团长左青:  

铜川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大有作为

本报记者 袁欣

20230911081433173-31-221a0.jpg

左青

左青是一级导演,原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作为一名陕籍艺术家,他的作品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和大西北密切相关,他深爱着这片土地。

9月10日,记者在新区见到左青时,他笑着说:“作为一名陕籍文艺工作者,我很荣幸受邀参加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这也是我第3次到铜川了。”1975年,左青随总政歌舞团去延安慰问演出,那是他第一次路过铜川。那时的铜川到处都是灰蒙蒙的,车里的他也是一脸煤灰;第二次是2018年在一次采风途中路过铜川,看到新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完全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跟以前大不一样,令他印象深刻;第三次就是此次来铜参加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这次看到的铜川新区又有新气象,城市市容环境干净整洁,艺术节的氛围很浓郁,整个城市给人感觉很有朝气。”左青说。

谈及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在铜川举办,对铜川的积极意义和影响时,左青表示,艺术节上全省的优秀剧目会在铜川集中进行展演比赛,也是进行交流研讨、互相促进的一个契机,定会对铜川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艺术活动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老百姓,这次也是一样,让铜川的老百姓也能在家门口感受艺术节的魅力,这也是大家的初衷。相信铜川的艺术家一定会推出优秀的、代表铜川艺术水平的作品,在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推动铜川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左青说,陕西的文艺创作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10年来自己所参加的“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评选中,陕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陕西的舞台艺术特别是话剧创作,依托“文学陕军”层出不穷的佳作,不断在全国多项比赛和重要展演中屡获佳绩,作为陕西人我很自豪。

他还结合专业领域为铜川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支招,他说:“铜川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有了这么多文化的积淀,我相信铜川的艺术家一定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抒写时代佳作、进一步推出优秀作品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大有作为。”

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书法家肖云儒:  

做好规划 让铜川文化产业多点开花

本报记者 程红兰

20230911081431055-6-217bb.jpg

肖云儒

9月10日下午,已有83岁高龄的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受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邀请抵达铜川。眼前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完全不像耄耋之年的老人。

“我来过铜川不少于20次,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如今的铜川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生态环境日益向好、全链条文化街区正在形成。今天我一下车,就感受到了街头巷尾浓浓的艺术氛围……”他向记者娓娓道来铜川的变化。

肖云儒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但是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他选择到西安工作,从此南方汉子扎根陕西,为西部文学艺术事业倾注毕生心血。其提出的“形散神不散”散文写作观点,被收进30多种大、中学文科教材、辅导资料和当代文学史;专著《中国西部文学论》获中国第四届图书奖、1992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格赋》(电视片总撰稿)等获1993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视艺术片撰稿《黄土·红土·绿色的歌》和《长青的五月》(4集)获1992年广电部星光奖;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国际大展,被多国博物馆收藏。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艺术节相当于把省上各路文艺精英和优秀文化成果都搬到了铜川家门口,同时也为铜川展示文化、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扇窗户、一个大舞台,还为铜川探索积累了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甚至大型商贸活动的经验。我们要利用好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做好长远规划,让艺术节的影响力发生裂变,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多点开花。”谈到“省十艺节”带给铜川的发展机遇时,肖云儒笃定地说。

肖云儒认为,铜川有药王孙思邈故里,有佛教圣地玉华宫,有千年瓷都不灭的窑火,有红色文化积淀深厚的照金,有美轮美奂的现代工业风貌。这些文化资源,为铜川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建议,铜川要突出地域特色、发展重点,抓深抓透,推动文艺作品创作、文创产品开发、文化理论研究、文旅融合齐头并进。从文旅的角度看,要围绕老煤城书写新文章,多打造一些凸显工业文明的文旅景观,逐步将工业的消耗性资源,转化为文化的增值性资源。铜川既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也是一个旅游过境线城市。因此,我们既要做好沉浸式深度游玩的策划方案,也要做好小而精的旅游线路攻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商子秦:  

传承文化“好基因” 创新推出“好作品”

本报记者 程红兰

20230911081418327-56-d2b20.jpg

商子秦

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受邀嘉宾商子秦与铜川有着不解的缘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父在铜川陶瓷厂工作,还撰写了论文《耀窑摭遗》,发表在北京的国家级考古刊物《文物参考资料》,影响了之后很多耀瓷专家。他本人更是多次来铜川参加会议、文艺活动,进行采风、艺术创作,为铜川创作辞赋、歌词、朗诵诗、散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等多达20多篇(首)。“跟以前相比,现在我眼中的铜川是座美丽、绿色、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特别是近年来铜川大剧院、铜川博物馆、工人文化宫等地标性建筑的落成,更加提升了铜川的城市品位。”9月10日,“省十艺节”开幕当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商子秦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省十艺节’在铜举办,既是一次宣传机会,更是一种动力。首先给铜川人民送来了优质、前沿的文艺作品、精神食粮,同时吸引了省内外更多的文艺爱好者,认识铜川、关注铜川、宣传铜川,对本地文艺创作、文化建设、文旅融合将起到巨大的助燃、推动作用。”商子秦说。

铜川的文化艺术创作特点和优势是什么?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商子秦认为,铜川文艺创作和活动非常活跃,文艺界人才辈出,观看了《炉火千年》《孟姜女》《我在耀瓷小镇等你》等演出、电影后,让他深受震撼,同时也感到铜川文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铜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淀,还是非遗文化重镇、全省重要工业基地,文艺创作题材丰富多彩,希望铜川依托自身的“好基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推出在全省、全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好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谈及铜川如何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商子秦建议,在旅游景点、特色街区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观赏性的文艺演出,设计、销售文创产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让文旅融合真正转化为支持、推动地方发展的“真金白银”。同时,围绕铜川丰富文化资源、优质题材,在短视频、电影、新媒体等方面求突破,让小作品发挥宣传大作用,选育一批“网红”旅游打卡点、目的地,进而催热铜川文旅产业。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  

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经济相容互促

本报记者 李阳

20230911081453170-75-562f3.jpg

李震

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在我市召开之际,记者专访了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李震建议,铜川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经济相容互促,实现经济与文化平衡才是发展之道。

李震说,我是陕北榆林人,青少年时在西安、重庆上学,后来在西安工作,铜川是我无数次路过的地方。如今的铜川与我青少年时期路过的铜川相比,简直像换了一座城市,干净、整洁、高楼林立、空气清新,充满现代气息。而铜川的文艺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本次文化艺术节在铜川的召开,也说明铜川的文艺工作得到了大家认可。

李震认为,本次艺术节的举办可以改变外界对铜川以能源和工业为主导的传统印象,带动铜川全民文化艺术生活的提升,也带动铜川的专业文艺创作、生产水平的提高,催化铜川青年文艺人才的成长,能够对铜川的城市文化建设发挥久远的影响力。

“铜川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创办了自己的评论刊物,举办了大量文艺活动和研讨会,为铜川乃至陕西文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李震讲到。

李震表示,铜川是一个多重文化的融合之地,深入挖掘,必定大有可为。他建议让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当今时代的精神高度,以及技术、资本、市场等元素相融合,从而带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兴旺。他建议,铜川应在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平衡发展上下功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平衡健康发展。

“铜川文化底蕴深厚,希望铜川的文艺工作者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深挖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书写自己的家乡,为铜川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李震表示,自己也会加大和铜川文学艺术家的沟通交流,为铜川的文艺评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省美协副主席杨光利:  

“省十艺节”开启铜川文艺新起点

本报记者 陈娜 见习记者 冯青

20230911081511546-70-1b524.jpg

杨光利

作为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受邀嘉宾,陕西国画院前副院长、省美协副主席杨光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曾多次来过铜川,每次来都为铜川的环境和城市所发生的变化而感慨。铜川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深厚的积淀。”

杨光利,又名杨光,1955年生于陕北绥德县,他的作品关注普通人生命情感,为人情人性挥毫,他笔下一系列重要作品《喂》《沐浴》《炕头》等以写实主义的画风描绘了变迁中的中国陕北农村,被誉为大地乡村吟唱的“灵魂歌者”。

杨光利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文艺作品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在铜川举办,既是对铜川本土文学艺术各门类的一次实力考验,也为戏剧、美术、民间工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将广泛满足民众对先进文化生活的需求,可以让普通民众更好地融入本次文化盛宴。同时,此次活动也是一次地域文化的深入教育活动,将为铜川文学艺术界发展更上一层楼奠定基础。

杨光利告诉记者,铜川是一座厚重的历史文化城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山水画经典之作,影响中国美术史几百年。耀州窑遗址、药王孙思邈、红色照金等被广泛认可的独具铜川特色的文化优秀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铜川、来到铜川。陕西省艺术节每3年举办一次,旨在进一步助推各地市文艺繁荣发展,在继承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出更多、更好、更新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广大民众对精神食粮的急切需求。铜川要抓住举办“省十艺节”的机遇,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们加强交流合作,展现铜川风采,开启铜川文艺新起点。

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常务副主席王蒙:  

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陈娜

20230911081446658-5-f880e.jpg

王蒙

“近年来,铜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效应凸显,铜川文化已成为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在铜川举办,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个学习交流的好机会。我很荣幸能借助这次机会,可以和铜川的书法界朋友们一道,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学习新文化,交流新思想。”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常务副主席王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对铜川的书法界比较了解,也曾经多次受邀到铜川讲课,对铜川的印象非常深刻。”在王蒙看来,承办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对铜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他说,铜川人杰地灵,不仅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耀州瓷更是名扬天下。铜川因矿设市,因煤而兴,从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发展成为如今的文化大市,是各级党委政府、文艺工作者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次举办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更是将全国的目光聚集在这里,必将进一步打响铜川文化品牌,提升铜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王蒙认为,铜川的文化名人众多,绘画和书法艺术造诣可以说在全省名列前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铜川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业文化这些文化交织在一起、综合在一起,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针对如何提升铜川书法艺术创作水平,王蒙建议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让铜川的书法家走出去与全国各地的书法家们多多交流,了解更多信息,开阔眼界,提高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加强书法艺术理论研究,打造书法艺术文化高地。他也希望能够搭建更多平台、增加更多渠道,多和铜川的书法家们学习交流,大家共同携手进步,为提升铜川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