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 | 冲出抑郁阴霾 生活其实很美好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711073940629-73-48838.jpg

正视自己 善待他人——

冲出抑郁阴霾 生活其实很美好

本报记者 焦悦 见习记者 宋梦凡

近日,有关抑郁症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人对抑郁症知之甚少却谈“抑”色变,关于抑郁症,我们需要摘掉有色眼镜,正向看待。

什么是抑郁症,患了抑郁症又需要怎样自救及他救?出现抑郁情绪该怎样缓解?近日,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精神科心理治疗师张可心,她为我们带来了专业的解答。

“精神感冒”不容忽视  

“晚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勉强睡着了,即使一点点声音我也会被惊醒,浑身难受。”70岁的王奶奶在心理科室就诊时焦急地告诉医生。王奶奶是在其他科室医生的建议下来到心理科室的,张可心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测评,诊断王奶奶患有抑郁症很长时间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和治疗,王奶奶的症状减轻了很多。

“其实王奶奶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很多老年人可能从更年期开始就已经出现抑郁症状,但由于意识的缺失,认知不足,没有及时就诊,导致病情愈加严重,引起其他病症,就医时也使得临床医生常常忽略了精神因素。”张可心告诉记者。

据张可心介绍,抑郁症的患病不限年龄,对于青少年来说,患抑郁症的表现多为情绪不好,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学习能力大不如前。张可心还补充说,有两种特殊情况非常值得注意:一种为微笑型抑郁症,这类患者表面看起来很热爱生活,正能量满满,但其实他们一直压抑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情感,症状反而会越来越严重,直到陷入深渊;另一种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有的人会突然无意识晕倒,有的人会发抖、抽搐,浑身疼等,但经过检查身体却无异样。张可心建议,如果遇到这两种情况,要积极自救,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抑郁症的“追溯”  

近年来,抑郁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情况严重者自杀率逐年攀升。据了解,抑郁症高发群体为13岁到15岁左右的青少年,其中女性占比偏高。

今年7月份,年仅14岁的小花(化名)因吞药自杀被紧急送往市人民医院南院区急诊科,经过抢救,小花脱离危险。在急诊科医生的建议下,家人带小花来到了心理科室就诊,张可心对小花进行了专业测评,确诊她为抑郁症。张可心了解到,小花父母离异早,她从小跟随母亲生活,母亲长年外出打工,小花需要独自照顾自己和生病卧床的外婆。因长期得不到关爱,小花的消极情绪慢慢滋生,经常有轻生的想法。她也曾求助母亲,但不被理解,最终选择了吞药自杀。

“孩子的这种情况跟家长的关系很大,只要家长参与进来,多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其实会很快恢复。”张可心和小花的母亲深谈了一次,告知小花情况的严重性,在母亲的陪伴和支持下,通过吃药加心理疏导,小花的状态越来越好。

张可心介绍,抑郁症并非无根之水,究其源头,与童年创伤和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密不可分。

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  

如果深陷抑郁情绪如何他救?亲友的鼓励、陪伴、理解,给患者心理支持是治病良药。亲友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抑郁症患者最容易在亲密的人面前爆发情绪,但他们不是针对你,而是因为生病了。

如何自救?张可心建议:

加强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治疗并预防抑郁症,即使是每天走路20分钟,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调节情绪。主动倾诉、主动社交,参加自己擅长的活动,获得成就感,逐渐恢复自信,对战胜抑郁症大有好处。

保持规律作息。切忌“随心所欲”,早睡早起,按时吃饭,良好的作息会给人正能量。

“无论是精神还是心理方面的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于抑郁症患者能够多一些包容,要有同理心,伸出善意之手拉他们一把。”张可心医生呼吁。良好的社会氛围能让患者被温柔相待,不经意释放的善意,就能让一个濒临崩溃的患者感受到生的希望。

8月4日,我市召开了首届精神心理健康促进会,来自全市医疗、教育、社区、公安、政法等行业370余名心理精神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地学习了抑郁症相关知识,我市心理健康领域人才队伍更加强大。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专业的人才队伍能提供科学的心理治疗,从而带动整个铜川形成关心关爱抑郁症群体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