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之光 | 一个中医世家的“医者情怀”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310074244481-26-e0862.jpg

一个中医世家的“医者情怀”

本报记者 张华 陈娜

“少小遵命学歧黄,年过花甲发成霜;阳春应邀达华原,药王故里第二乡……”这是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中医大夫袁尤素福65岁时在创作《袁氏华原吟医》(孙思邈学术研究)时的有感而发。

袁尤素福一家三代行医问诊。

他与父亲袁宗政在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行医治病近50载,医术精湛被患者广为传颂。2022年阳春三月,年过花甲的他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家乡,携带6000余册珍藏的中医药经典书籍,与老伴带着年近九旬的老父亲一起搬迁到300多公里外的药王故里——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专注研究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把药王医术经验融入袁氏顽疾通治方法,让家传医术在这片热土上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痴迷中医文化,写下百万笔记  

走进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当记者推开“中医药文化传承室”,映入眼帘的是摆放整齐的20多个大书柜,上面满满当当地陈列着与中医药相关的各类书籍,其中还有诸多绝版医学书。

“这些书有6000多册,自打我学医之后开始收集,凝结了我一辈子的心血。”提起眼前的藏书,袁尤素福深情地感慨道。

袁尤素福自小就跟父亲学医。

父亲袁宗政对他既传“术”更授“医者仁心”的道理。家里开办的诊所,时有生活困难的病人来看病,父亲不仅为他们免费看病,还免费抓药。

“父亲当年是半路出家,因着迷于传统中医的魅力,开始弃文从医。”袁尤素福说,袁宗政于上世纪50年代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拜在当地著名老中医白玉林先生门下,开始转学中医。

“秀才学大夫,如刀割豆腐。文脉不通,难做医工。”高学历的父亲学习中医知识接受特别快,在学习传统医学时会融入自己的见解,得到白玉林老先生的赞赏。在师父的悉心教导和严厉要求下,袁宗政学得一身精湛的医术,成为当地有名的中医大夫。

1982年,袁尤素福和父亲一同参加翼城县组织的民间医师行医资格考试,已届中年的父亲考了92分,名列全县第一。他考了90分,名列全县第二。父子以高分拿下行医资格证,在当时成为一段佳话。

考上行医资格证后,袁尤素福先是在街边摆摊设诊。后来,和父亲开办了兴华中医门诊,开始坐诊行医。在此期间,父子救治了许多疑难杂症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者,精于术,诚于德——

袁宗政精于穴位诊断,长于眼针疗法。他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历代医家学术经验中悟出顽疾的通治方法,开创了袁氏顽疾通治方法。

受父亲的影响,袁尤素福12岁时熟读药性,15岁已熟诵了中医四小经典(《药性歌括四百味》《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18岁开始走乡入户进行小儿推拿。半生行医,他一边问诊实践一边从书本上求索。

买书、读书、求书,家里但凡有点地方全部摆满了书,甚至连儿子的婚房里都摆满了书。

袁尤素福说:“医者,意也。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一名好的中医要具备深厚的国学功底,不仅要了解中医药学,还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书画等等。”因而,他收藏的书籍,不仅有医学药典,还包括与中医药学相关的文学、哲学、历史等书籍,种类繁多,堪称国学的小书库。

“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袁尤素福深知,仅读书是不够的,还须将每日诊治中的所思所悟记录下来,举一反三才能提高医术。从医近50载,他坚持每天抄写医学药典,《济阴纲目》《寿世保元》《临证指南医案》……一本本中医药典被他抄录下来。

《驽马鞭影随笔》《读书札记》《不息斋医学犀烛录》……翻开他写的一本本读书感悟和学习心得,笔记本的扉页上标注着目录、页码,字迹工整、条目清晰。“读书重在化,临床应用重在悟。”就这样,长年累月,他抄录撰写的学习笔记超过百万字。

传承中医国粹,结缘药王故里

未曾想,袁尤素福在64岁时作出一个重大决定:离开生活行医半辈子的家乡,举家迁居耀州。

“耀州作为药王孙思邈的故里,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过去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就深受启发,能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的药王故里行医学习,不仅能够创新袁氏家传医术,还能把家传中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地传承下去。”袁尤素福说。

作出这个决定,是缘于他的儿子袁海亚。2012年,袁海亚从山西大同大学中医学专业毕业,他与毕业于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女友温海霞一起在父亲的诊所实习。2013年,缘由县乡医疗区域一体化政策,他和温海霞一起应聘到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成为中医大夫。

袁海亚夫妇到耀州后,一直从事中医药研究和诊疗,并在临床上发挥中医世家优势,为患者诊治疑难杂症,解除身心病痛,很快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

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十分重视培养人才,院领导定期到优秀青年医生家中家访。2021年端午节,院长杨建忠到袁海亚的山西老家家访时,发现其父袁尤素福收藏了堆积如山的书籍,还有一本本百万余字的学习笔记,遂被老中医这种好学精神所感动,当即产生了要将老中医“挖”到医院的想法。

起初,袁尤素福并不想离开故土。为了请动这位老中医,耀州区委、区政府批准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室”,给袁尤素福的6000余册书籍“安家”,并特事特办安排住所,解决老中医的后顾之忧。

中医院请来了山西的名中医,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当地群众口碑相传,前来治病的患者排起长队,甚至有许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袁尤素福每周二、周四上午坐诊,其他时间都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室,精心研究孙思邈的医著和药方。

“考虑到袁老的年纪大了,医院想对他的门诊限号,没想到袁老却坚持不让限号。他从不拒绝患者,即便没挂上号的也会加号,有时忙到中午两点钟才去吃饭,我们看着都心疼,但他总是一句话:‘患者大老远跑来,不只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对中医的认可,我累点不算啥’。”杨建忠说。就这样,袁尤素福的门诊每次可挂30多个号,最多时看到62个号。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这是袁尤素福在笔记中抄录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一段话。

在中医院定期开展的孙思邈大讲堂中,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向医护人员分享自己的医学感悟。他还用诗歌形式编写了《袁氏华原吟医》(孙思邈学术研究),深受医护人员欢迎。

医院组织下乡义诊,他不顾花甲之龄主动要求参加。下乡时,他为病人精心号脉诊断病情,向他们讲授中医基础知识,与基层医生交流医学医术,传授他的从医经验和心得。

深受袁尤素福影响的外科医生刘江说:“袁老博览古今中医经典,潜学善悟,秉承大医精诚之风,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整理了系统的袁氏医术方法,对我医术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

坚持守正创新,传承中医文化

7月20日,周四上午,是袁尤素福的坐诊时间。袁氏工作室内,只见他耐心地查看患者舌象,号脉,询问病史,然后开方……期间不断有患者前来加号,他都一一满足,没有推辞。

“我身体弱,常头疼感冒,睡眠不好,袁老诊断后说我是阴阳失衡造成的,给我开药调理,吃了两个多月,我的身体好多了。”

“我得了牛皮癣,四处医治,一直都看不好。来到医院后,袁老给我开了中药调理,现在病情好转,今天就是让袁老再帮我号号脉,巩固一下疗效。”

………

诊室外,坐满了等待诊断的患者。提起袁尤素福的医术,大家赞不绝口。

作为袁氏中医文化第二代传人,袁尤素福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擅长方术,尤其是在治疗风湿病、脾胃病、妇科病等疑难杂症方面颇有成效。他秉承父亲的学术,结合临床经验,不断完善袁氏顽疾通治方法,在药物加减和药量变化中总结经验,寻求规律,在传承中坚持守正创新,经他诊治痊愈的疑难杂症患者数不胜数。

来到耀州区工作和生活后,得天独厚的药王中医药文化底蕴,为袁尤素福丰富家传医术注入新“血液”。

“‘药过十二三,大夫必不沾;没读圣人书,何敢把脉参。’孙思邈创造的复杂病机复杂方,用药十分精妙,对后世中医药文化影响极其深远,他的医学思想太值得研究了。”潜心钻研孙思邈医术一年多,袁尤素福收获不少。他把孙思邈的学术思想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编写了《袁氏华原吟医》(孙思邈学术研究)30篇。由于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医院印发给医护人员作为内部参考读物,获得大家的好评。

袁尤素福把在耀州的从医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计划编写《华原吟翼》30篇,目前已创作完成10篇。为了传承袁氏中医文化,他打算将家传的袁氏顽疾通治方法与自己多年从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写一本20多万字的《袁氏顽疾通治方法——袁氏医谱》,传给后世。

一年多来,他一边整理父亲和自己一生的从医所得,一边潜心钻研药王中医药文化,把所学所悟写成笔记和文章。中医药文化传承室也成为医护人员及全国各地同行学习交流的场所。

作为袁氏中医文化第三代传人,袁海亚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每天都在学习看书,有时到凌晨,我觉得学医太苦。而我喜欢自然地理,对地理知识过目不忘,当年高考时以高分考取了地质学院,不想却让父亲很生气。”父亲苦口婆心道,我们袁氏家族两代行医,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让袁氏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袁海亚被父亲说服,最终决定复读,报考了中医学专业,开启了学医之路。

“我从未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过。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汤药,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是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所在。”经过大学几年的专业学习,袁海亚爱上了中医,他把传统医学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把袁氏顽疾通治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应用于临床,救治了很多病患,得到了患者的爱戴及同道的赞誉。

袁海亚说:“有传承才能创新发展。祖父和父亲身上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他们不经意的几句医术讨论都会让我若有所思,从中收获很多。我要继承长辈的医德医术,带出更多的徒弟,引导年轻后辈打开思路,让他们相信中医、学好中医技术,把祖辈的医术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作为中医院院长,杨建忠招贤纳才着力推动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传承。“医院将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的方式,传承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为铜川培育更多的中医药人才。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每一位中医的责任和使命。”袁海亚在他的学习笔记中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