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看榆林 | 走进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听风穿过林海……

来源:铜川日报



这里,是毛乌素!

看,沙地上林木葱郁,站在治沙造林基地的瞭望台上环顾四周,满是青翠。

听,风从远方来,穿过葱郁林间,针叶震动,尽是绿色回响。

20230723111909138-22-66f61.jpg_scale.jpg

7月20日,陕西日报社与各市党报(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生态治理看榆林”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东北线一行走进毛乌素沙地,探寻榆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模式和经验。

20230723111908489-41-e30f5.jpg_scale.jpg

未修复前资料图

无限大漠,漫天黄沙,一度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受黄沙侵袭,新中国成立前,榆林市沙漠越过长城,古城曾被迫3次南迁,土地沙化成了当地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

告别黄沙肆虐,曾是多少榆林人心里最深处的渴望……榆林,从此开始了70年治沙历程!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石光银、牛玉琴、郭成旺、张应龙……一代接着一代,榆林人代代与风沙抗争,造林、防风、治沙,这里的人们不断创造着防沙治沙的奇迹,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3年,陕西省首个民间治沙组织——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成立,承包毛乌素沙漠中的42.8万亩荒沙地,科学种树治沙。

“把沙子当作敌人一样又防又治是传统治沙观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还原沙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学会护沙、用沙,走出一条可持续科学治沙的新路径。”全国防沙治沙标兵、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说。

20230723111908628-98-91df9.jpg_scale.jpg

大棚蔬菜、酿酒葡萄、沙漠小麦、沙漠谷子、沙漠水稻、木本油料、林下食用菌、林下养殖经济,这些曾经在沙漠里想都不敢想的业态,如今已经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在张应龙的带领下,协会坚持“治沙文化、治沙科研、治沙造林、治沙惠民”方针,引进长柄扁桃、树莓、花楸、酿酒葡萄、食用菌种植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积极与国内外公益科研团体单位合作,开展林业植被恢复、防治土壤退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农业水资源科学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沙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研究,走出了一条科研、科普、生态教育、生态造林、生态惠民的循环林业发展道路。

20230723103912512-73-4d35b.jpg_scale.jpg

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完成生态循环利用模式的科学治沙道路。

如今,这里的生态条件明显改善,基地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林草覆盖率从3%提高到65%,野生动植物群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高,沙地产业初步形成。(记者 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