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人需要吃饭,更需要读书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605082046141-93-71d7b.jpg

人需要吃饭,更需要读书

晋娜娜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打开“学习强国”app,一篇名为《世界读书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故事》的文章,吸引了我。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窃读记》中的一句话: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里的“长大”,不光是身体的长大,更是眼界、精神、理想的“长大”。

回望走过的人生历程,哪个阶段能少了书的陪伴呢?记忆中最早的文学启蒙书,应该是父亲那本自制的《唐诗三百首》,其实就是个账本,扉页是父亲用钢笔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内容是从日历上剪贴来的古诗。诗的内容记得不多,扉页上的字,却深深刻在了脑海里,随着年龄增长也逐渐理解了这句话。

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书,但小学阶段最喜爱、最期待的,却是每月一本的《少年月刊》。这本杂志给我带来了新鲜的事物、开阔的世界,更带来了心灵的小悸动,总想着,要是我的名字出现在这本书上,那该多好。小小少年的梦想没能实现,却成了一座灯塔,指引着我成长的方向。

有一次,电影院门口搭了很大的帐篷,里面摆满了书。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书,很多只在语文课上听过的书,都出现在我眼前时的满足与激动,二十多年后仍记忆犹新。我央求母亲买了一套《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这套书里有中外名著24本。刚买回来的几天,我几乎是不眠不休地读,我在惊险刺激的《海底两万里》中看到了梦想和勇敢;在优美缱绻的《飞鸟集》里感受了花草呢喃和诗意温存;在浸满血泪的《骆驼祥子》中体会到人性的善与恶……那时候读书,有种很奇妙的感觉,好像读过又好像没读过,可自己明明读了很多遍。后来才知道,是我们在不断地变化,作品也在“变化”。

高考前,每周二十块的生活费,还要节省出三五块买书。口中粮食不足,但精神食粮充足。也应了《窃读记》中“人是读书长大的”。不聪明的我,消灭课业负担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读书,写读书笔记。与其说是读书笔记,不如说是摘抄。那些摘抄不仅助我高考语文拿了高分,也为后来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基础。

如愿以偿地上了中文系,认识了许多或温文尔雅或严肃认真的老师,也读了很多长篇巨著,更掌握了许多所谓的技巧,反而少了一些之前对于书的纯粹热爱。更不要提那些枯燥的《文学理论》《语文教学法》种种理论书籍。加之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冲击着眼球和大脑,再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女儿的出现,让我再次拿起氤氲着墨香的书本,从胎教时读的朱自清、林清玄散文到《安徒生童话》,再到后来的国学经典、儿童绘本,每晚的读书成了我们俩最温暖、美好的时光。直到有一天,我背着两岁的女儿回家时,她趴在我背上看着月亮说:“妈妈,月亮在我头顶上呢,月亮跑到大树跟前了,月亮又躲到楼后面了,她在跟我捉迷藏吧!”这样一段天真的童言童语,好像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我要读书,我也要让我的女儿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书香浸润她、浇灌她、滋养她。

我是个妈妈,还是个语文老师,我庆幸自己的职业,可以让我把美好的语言文字和背后的文化力量传递给孩子们。我享受每一节语文课的酣畅淋漓,我更喜欢每篇文章每个故事背后的大千世界、山川风物、沧海桑田、人情冷暖……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我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业,更应该发挥好读书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启迪创新思想,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正气,使浓浓书香溢满校园,让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文化代代相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铜川市七一路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