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坐着学与学着做

来源:铜川日报

坐着学与学着做

张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需求,最低级的是生存方面的生理需求。人类学习方式也有需求金字塔,最低级的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听课,最高级的则是“教授给他人”。

我们会发现,“听”和“教”其实是身份的两个方面,听者是学习的人,教者是授课的人,其实不然,真正的会“教”者,是需要达到能够输出,教授给他人的。坐着学永远是学,学着做才是真会学。

今年3月,我在安康参加培训时,来自四川成都的特级教师黄尤林就“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文化与实践”与我们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黄老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同学成为真正的“同学”,即一起学习的共同体?此“同学”非彼同学,此“同学”是学习上的互助组、生活上的小伙伴,更是成长中的联合体。唯有此,方能最大化地激活课堂,构建“坐着学”的课堂文化。

传统课堂上,教师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核心素养被边缘化。“双减”政策及新版课标相继出台后,激发课堂活力,重视核心素养和育人价值在课堂上的有效性成为主导。变革“教”和“学”的关系,就是在转变“坐着学”与“学着做”的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学”才会成为自主,课堂的核心方能有效呈现。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公鸡根本不买账,只叫不吃。接着他用力掰开大公鸡的嘴巴,把米使劲往它的嘴里塞。大公鸡还是拼命挣扎,不吃一粒米。最后,陶行知理了理大公鸡的羽毛,把它放在桌子上,自己主动往后退了几步,站到一旁。没过一会,大公鸡主动走过去,自己吃起米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教师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会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教师。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实践证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学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需要教师给孩子灌输吗?“实践”出真知,实践需要教师代劳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能者”可以为师,“能者”需要老师深教吗?可见,在激发课堂活力的场域中,教师的身份应该是“活动”的设计者,而不是参与者。放手信任学生去“做”,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无限信任,让他们转换为“教授给他人”的身份,激发出“能者”的内驱力,学习金字塔的最高级便可实现。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重塑课堂,注重激发,培养学生互助互帮的团队,让学生努力走向学习金字塔的顶端,关键在教师怎么做,会不会做,做了没有?

我曾连续多年担任各级各类作文大赛的评委,也常在本校抽检学生的作文,当前学生的写作水平到底怎么样?无数的作文辅导班、书籍和家长的痛点已经证明:学生不会写作文。我们的教师还在用传统的方式教未来的学生,作文如何好起来?

结合黄尤林老师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我所研究的“情境作文”,我们都发现了突出“活动体验”的学习原理,抓住“创设情境”的操作要领,让学生回归课堂的原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活动”破解课堂固有的矛盾。兴趣的源头是活动,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

学生在真体验中,会有真作为。

教师要研究课堂,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的“学”,学生从“坐着学”到“学着做”的转变中,教师要成为学习资源的筛选者、供给者、设计者、推荐者、倾听者和串联者,唯有此,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

(作者系新区锦绣园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