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故事”主题征文 | 最是书香能醉人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605082046141-93-71d7b.jpg

最是书香能醉人

张宽亮

我这辈子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可以说不可一日无书,这应该是受家庭的熏陶和浸润吧。我的曾祖父是清增广生员北京国民大学毕业生,人称“老执事”。祖父也喜欢看书,经常教导我“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父亲虽一生务农,但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读书成为我们家传承不息的家风。

小时候,我喜欢到五里镇赶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逛书店、看书。那时家里穷,我就利用下午放学、周末和寒暑假,上山挖药材、打洋槐树籽、打酸枣,然后背到五里镇药材收购站去卖。冬季也曾把柿子担到集市上去卖,一来回走二十里路也不疲乏。卖上几块钱,从来舍不得吃喝,拿上钱一头扎进书店就为买书,拿到书如获至宝,也忘记了饥渴。书店附近逢集有人摆书摊,都是些连环画,看一本二分钱,我经常流连其中。那时候主要以买小人书为主,记得有《英雄汽车兵》《黑三角》《南征北战》等,也有小说《艳阳天》《红岩》《烈火中永生》《聊斋志异》,还有剧本《卖画劈门》《三上轿》《风雨洞房》《打銮驾》《打虎记》等,诗词类的有《古代诗歌选》《革命烈士诗抄》《龚自珍诗文选》《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朱德诗选》等,林林总总将近200本。我的藏书吸引了村里的小伙伴,他们都喜欢找我看书。那时《红岩》和《烈火中永生》对我影响很大,江姐的形象扎根在我幼小的心田,在我的心灵里埋下了崇尚英雄的情结,也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小时候,我最羡慕的职业是作家,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出书,或者当一个书店店员,这样就能每天看书还不用自己花钱。小学时,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按老师的方法把格言警句、诗词抄在摘抄本上,并起名为《集锦》。从小学到高中,我先后摘抄了十多本,如今还珍藏在家,闲暇了还经常翻出来看看。

记得,初中时,一次好不容易借到一本《西游记》,正看得起劲,人家催着要书,我便熬夜看了一整个通宵,结果脸被油灯熏得乌黑,两只眼睛眼帘也有流血的痕迹,我拿来镜子一照,心里一阵后怕。

上职中时,除了买书,我还订阅了《黄金时代》《辽宁青年》。那时学校对面就是县文化馆,周末和下午的空闲时间大都泡在县文化馆阅览室里。那时我迷上了《法学》杂志,梦想自己将来能当一名法官,做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也奠定了我对法律和法治的尊崇和信仰。

参加工作后,我主要以阅读马列理论和历史书籍为主。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毛泽东选集》,毛选不仅思想深邃,而且语言清新活泼,又是最权威鲜活的党史教材。我在农村下乡搞“社教”时,包里就装着《毛泽东选集》,遇到问题,我就从毛选里找答案。在陕西青年干部学院学习期间,我泡在图书馆通读了《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改革思想系列丛书,真正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在工作中,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圆了自己的写作梦。在乡镇工作时,我经常给铜川日报、陕西农民报和县广播电台投稿,曾被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调到县政协后,我先后编写了《宜君英才》《宜君县政协志》《北京知青在宜君》等书,其中《北京知青在宜君》还获得了全省政协文史二等奖。离开政协后,更是笔耕不辍,先后编纂了《宜君民俗》《宜君县工商联志》等书。通过以文会友,结识了许多文化方面的良师益友,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不仅自己坚持阅读,还把读到的《苦难辉煌》《梁家河》《习近平在正定》等好书、好文章推荐分享给儿子、侄子、外甥和朋友。

我是一个无趣呆板之人,对日常生活之美几乎没有什么追慕,不喜欢喝酒,从不抽烟,从不打牌,不懂品茶,不逛商场,不会侍花弄草,饮食从不挑剔,粗茶淡饭只求饱腹,穿衣从不讲究,只要衣能蔽体足矣。唯一的喜好应该就是沉浸于读书的乐趣。

我的QQ个性签名是“坚持阅读,是为了避免成为不中用的人”。古人说“无病休嫌瘦,有书莫怨贫”,我家中藏书近千册,置身其中,自得其乐,觉得日读几页书,才不愧三餐。只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长进,就像牛吃桑叶不结茧。但书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典故、引人入胜的故事、发人深思的哲理,就像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快乐源泉,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简单的生命,让我时时感到一种充实和愉悦。这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可比拟的奢侈,更是深藏内心、永远不会被剥夺的宝贵财富。老伴笑话我,“只吃饭不长个,顿顿还吃;好读书不长进,天天还读”。何以忘忧,唯有读书。“有书万事足,无欲一身轻”,是读书成就了我。我读过的一本本书已经成为融入血脉的侠骨浩气和深入骨髓的仁义良善,也让我把得失荣辱看的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