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心心念念过“六一”

来源:铜川日报

心心念念过“六一”

周乘涛

在乡下,一到五月底,家家户户的大人们都忙活起来了。油菜熟了,要磨镰刀,收拾架子车,为接下来的丰收大干一场。孩子们也纷纷行动起来,迎接属于他们的“六一”儿童节。

乡下的学校里平时文娱活动少,“六一”就成了全校最盛大的聚会。学校的孙志强老师说:“文化课就是面食,文娱活动就是调料,要有活力,就得给面加调料”。

话糙理不糙,枯燥的学习就得调节。“六一”前的校园,一改平日的沉闷,早上教室里还是书声琅琅,下午就有悠扬的音乐不时从教室里飘出来,不用说,这肯定是在准备节目。但是当你问起班里的老师:“班里今年准备的什么节目呀?”回答肯定都是“我没有太管,都是班干部看着负责组织的。”老师们都在悄悄地准备着、暗暗地较劲。“巧妇们”将节目捂得严严实实,如同放在笼屉上的馒头,不到揭锅盖的那一刻,谁都猜不到节目效果到底如何。

节目准备阶段,孩子们的表现总会令人大吃一惊,刚才还因为上课东张西望被老师批评了一顿的蔫小子,一出场仿佛换了一个人,声音洪亮,底气十足,赢得同学们连连叫好。

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小家伙们,能唱当下最火的歌曲,能跳当下流行的舞蹈,还有的会说相声、演课本剧、演小品,更有厉害者能唱秦腔,你很难想象一群农村孩子的兴趣爱好是那样广泛。

孩子们在准备节目上倾注了所有的热情。走读的孩子回家三两口扒拉完饭,丢下饭碗就往学校跑。住宿的孩子也不午休了,拉着同伴在教室里悄悄地练着,下了晚自习也常常能看到孩子们排练的身影。  老师们陪着孩子们乐此不疲地一遍又一遍地排练,无形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原来上课调皮捣蛋的孩子不见了,孩子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幕布挂起来了,红色的帷幔上白色的标语甚是好看。彩旗插起来了,五色的旗帜插在校门口的围墙上迎风飘扬。调试的音乐响起来了,悠扬的歌曲,回荡在校园的角落,回荡在每个人心头。孩子、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每个人都在盼望着“锅盖”揭开的那一刻。

心心念念的“六一”终于来了。孩子们身着盛装,早早地来到学校,等待着上台表演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化妆。女同事们把自己的化妆品大方地奉献出来,细致地给孩子们描眉扑粉,热心的家长们提着化妆盒也来到班里帮忙,我这个五大三粗的爷们也笨拙地给孩子们抹着粉底,每个孩子都要在自己的节日里,打扮成最美的样子。经过一番捯饬,虎头虎脑的男孩子成了眉清目秀的翩翩少年,乖巧的女孩子愈发的水灵可爱。

“六一”当天,学校整整一天都沉浸在快乐当中。早上从八点开始,全校要进行文艺汇演,孩子们纷纷登台亮相。

打磨已久的节目,在那一刻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每一年总有些节目让你久久不能忘怀,动感十足的《鬼步舞》充满活力,双胞胎兄弟表演的相声《打电话》诙谐幽默,班级真事改编的小品《一个也不能少》让人泪目,课本剧《东郭先生和狼》令人捧腹,一年年的节目深深地刻在脑海之中,成了“六一”的代名词。

文艺汇演要持续三个多小时,从日出东南一直演到日上三竿,小观众们起先还规规矩矩地坐在板凳上观看节目,到了后来,一个个都站了起来,后排的人干脆都站在板凳上,老师和孩子们挤在一条板凳上,一起笑着,说着,看着。

如果说上午的文艺汇演是“正席”,那么下午的班级联欢就是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孩子们早已用彩带、气球将教室装饰一新,黑板上画满图画,课桌上摆满瓜子、糖果。孩子会去邀请所有的科任教师来当嘉宾,如果老师正忙着批改作业,胆大的学生会前拉后推,强行把老师“挟持”到班里。  当老师被孩子们簇拥进教室,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那场面不亚于明星开演唱会。师生落座后,一场“密谋已久”的联欢会就开始了,教室是舞台,孩子是主人,每间教室都欢腾着快乐,每个孩子都笑靥如花,今天的学校完全属于孩子。

“六一”如同八月十五的钱塘江潮水,每年如约而至,席卷着每所学校,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留下无尽的回忆。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不舍地走出教室,“六一”的快乐缓缓退去,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孩子们又开始盼望着下一个“六一”的到来。

(作者系耀州区锦阳新城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