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专刊 | 孙思邈研究的时代意义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526093129363-13-6d0ae.png_scale.png

孙思邈研究的时代意义

苟天林

对药王孙思邈的研究,自唐代中期以来,一直是中医界、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内容。至今1300多年,历代先祖都为研究和传承药王精神和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对药王的研究形成了高潮。召开纪念药王诞辰大会和多次学术会议、成立研究机构,产生了数百部著作、近万篇论文和文章。陕西、铜川、耀州区(耀县)的党政领导,许多前辈、老师、同志的工作和研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原耀县县委常志诚等领导同志,为修缮药王大殿的山墙赴京向习仲勋、张邦英、马文瑞同志汇报,经认真研究,及时拨付专款,支持、指导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药王山建筑的第一次维修。纪念药王、学习药王、崇奉药王,千百年来,一直是药王家乡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并指出,5000年优秀传统是我们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我们就没有根基了。他明确要求,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共六个方面20条。学习贯彻中央的意见,为进一步做好孙思邈研究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我汇报以下认识:

一是5000年文明传承的典范

在人类四大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传承不断,绵延至今。而在中华文明传承中,时间地点、人物学说、历史事件都是重要载体。这些载体,一般都应具有以下条件:

一是有史籍记载;

二是有传世著作;

三是有历史遗址;

四是有纪念活动。

我们知道,对孙思邈研究,这四条是最完整的。新旧两部《唐书》的大篇幅记载;在中外都享有盛誉的两部《千金》,还有《海上方》《枕上记》等等;药王山、孙家塬大规模药王生前生活、学习,身后纪念的历史遗存;纪念药王的“庙会”、学术研讨、文化节、研究会,专题刊物等等。可以说,对孙思邈的研究,在中华文明5000年传承中,是最具有典范作用的代表之一。

二是古代强国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说:“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历经440年大一统;又经历了36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治,隋唐又一次实现统一。这个历程,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具有了百家争鸣、天下一统的历史经验,也具有了分裂战乱的深刻教训;另一方面,无论在哪种状态下,中医药都一以贯之,不断传承、不断发展。其代表人物就是药王大殿的庑殿供奉的“十大名医”。岐伯、扁鹊、雷公,为上古医家;淳于意、张仲景,为两汉医家;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为三国两晋医家。这其中蕴含着一个道理:就是医文相通,医为瑰宝,文以载道,道通血脉。共同的“血脉”把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炎黄子孙紧紧联系在一起。到药王主要生活的大唐盛世,八方来朝,以药王的两部《千金》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古代中医药学之集大成。这个历史生动说明:古代盛世,中医药学集大成;今天实现民族复兴、建设时代强国,正是中医药学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三是中医功能的深刻启示

中医药从古代“尝百草”“无名而得”,到第一次见诸文字,就是“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就把医生称作“医官”。在《黄帝内经》的《师传》篇中,把“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融为一体;在《九针十二原》中明确强调,“非独针道,治国亦然”,并列举了“日与月”“水与镜”“鼓与响”做例子。《内经》还把人的十二脏腑分别称为十二“官”,用药配伍分别称为“君臣佐使”。

孙思邈对以上思想明确作了系统总结。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然后,将这个思想引入中医临床诊断和中医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出:“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些论述中“上、中、下”三个概念,并不是价值判断,而是递进的逻辑表达。中医药学同时具有治国、治人、治病的三项功能,这是自春秋战国《国语》提出此思想,《内经》进一步发挥,药王系统阐述和运用,至今两千余年来,在对中华文明各个学科的评价中是唯一的。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医药的功能,正确认识中医在临床诊断和预防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培养中医思维方式都有重要作用。

四是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主题很明确,就是维护人的生命。《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药王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些数千年前的话,至今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为什么?就是中医药的主题与每个人的生命密切相关,与家家户户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我们今天的时代密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华文明中,从古到今,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最普及的就是《尚书》提出的“五福临门”:福、寿、康宁、修好德、考终命。这五福,条条都与生命、与健康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以人民为中心”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系列论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和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正说明振兴发展中医药学,是古今同理,时代所需。

五是“尽善尽美”的坚实基础

药王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大医习业”;在“大医习业”中又开宗明义:凡欲中医经典、基础理论和前人的经方经验共15个方面。又须妙解阴阳《周易》,涉猎群书,如此乃得为大医。这是药王的切身体会。药王还希望要“熟读”《千金方》,这是领会学习医道的必由之路。同时,药王还提出了“读五经”“知仁义”;“读三史”“知古今”;“读诸子,明事理”等要求。其中,贯穿着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大智慧,强调的是《内经》提出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目的是“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这就非常具体地说明了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对我们领悟“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明的结晶”,领悟中医药的“优势”“独特作用”和“思维方式”是很有意义的。

六是“大医精诚”的永恒魅力

“大医精诚”作为标题,药王在《备急千金要方》序言的第二部分专门作了阐述,大家都很熟悉。“大医精诚”,正是药王终生追求的目标,是药王全部著作的灵魂和主线。“精”,精在对天地人、人的生命、人的肉体组织和各种精神活动的整体辨证认识、准确把握和积极维护;“诚”,诚在“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诚在“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诚在“对患者皆如至亲,普同一等”“用生命以济危急,一心赴救”。

“大医精诚”把中医的学科特点、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人的生命和健康这个基点上统一起来,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大人之学”的“明德”“亲民”“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形成了中医药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华文明史》中,将中医药的传承称为“奇迹”。以“大医精诚”为代表的中医药的品格和精神,的确是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

七是“两全”服务的学术体系

药王两部《千金》的学术体系,在“序例”和“本草”之后,即首列“妇人”和“小儿”,为什么?妇为人之母,无妇则无人也;小儿人之初,无初难成人也。之后,依次为五官、伤寒、脏腑和各种疑难病症、急症、杂症以至万病。药王还特别重视食治、养性、补益、退居、辟谷和禁经,对中医濡养正气,治未病学说做出了系统性的贡献。

认真研究和领悟药王学术体系的这些丰富内容,对我们今天做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构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的目标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八是丰富实用的医方医术

药王的《备急千金要方》分“233门,合方论5300首”,53万字。药王的《千金翼方》分“230门,和方论2700首”,41万字。两部《千金》合计94万字,463门,方论8000余首。其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阐述之精,的确前所未有。药王在《翼方·针灸上》中说“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仔细想来,令人深受启发。李经纬教授在《孙思邈生平事迹研究》一文中,把孙思邈的创新和贡献归纳了药学、养生学、临床医学、医史文献学、制药化学、医学交流和护理工作七个方面33类。其中,许多是药王的独特贡献。药王在《翼方》中提出的“养老大例”“养老食疗”,创造了我国初具规模的老年医学体系,较西方罗杰·培根于公元十三世纪写的《老年人的治疗与青年人的保护》一书早600余年(甄志亚主编《中国医学史》第154页)。药王的医学成就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丰富源泉;药王的高尚精神更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九是中医普及的崇高责任

药王对中医和医生提出了“大医精诚”的目标,还提出了要重视普及中医药学的重要思想。药王“石大医”的事迹,人人皆知,这在中医史上是唯一的。1300年前,为了普通百姓,药王有针对性地编选常用药方,寻找石料、篆刻、立碑于大路旁,供人们自选自录自用。这种事情放在今天,其蕴含的精神和品德,也会是人人称颂、功德无量的。

在两部《千金》的序言中,药王一再表达自己的心愿:对中医,“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永为家训”。他把当时“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枸小策,以求出身之道”称作不知正业的怪事;反复强调,“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他还引用张仲景的话,对当今居世之士,不重视、不懂得、不学习医学的各种现象提出批评,对造成的后果提出了告诫。

药王身体力行,13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对中医,“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永为家训”。药王的这一重要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对我们推动中医“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对加强人才培养、发挥中医优势、创新服务模式都有重要意义。

十是传承创新的大好时机

中医作为国医,几千年来,与国学、国家、国魂、国脉、国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药王正是在大唐盛世实现了对古代中医药学之集大成。药王的集大成,就是对唐以前一千多年中医药重要的创新发展。药王的创新发展,从今天的角度看,有四点启发:

一是在站位上开阔视野。(旧唐书:周宣王时,药王隐居太白山,说:“五十年后有圣人出,吾当助之”)

二是在现实中寻找问题。(不重视医药;医药学著作从体例到内容都需要改进)

三是在结合中明确方向。

四是在奋斗中实现目标。(撰写《千金翼方》时,“已年过百岁”)。

今天,在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伴随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大起来的历史步伐,实现了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从《汉书·艺文志》的“方技”到“伟大宝库”、科学“瑰宝”、文明“钥匙”“结晶”“博大智慧”的重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中医药学的系列论述,开辟了中医药学的新境界,迎来了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中医药大会进一步指出了明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铜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热情很高。

在这个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热潮中,我们作为药王的子孙,学习药王,继承药王,创新发展药王的精神和事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会取得新成就,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