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谱双拥曲 共建模范城 | 戎装换便装 初心永不改——记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杨怀勇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329073952205-12-3c12d.jpg

戎装换便装 初心永不改

——记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杨怀勇

本报记者 焦悦

在社区里,他一心为民,成为最贴心的社区“大家长”;在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他勇担重任,成为退役军人的“主心骨”……他就是“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耀州区东站社区书记杨怀勇。

36年前,杨怀勇从山西某部退役被安置到耀县商业系统。杨怀勇刚上班不久,便遇上经济低迷下岗季,他便选择了自主创业。他开过饭店,做过煤炭生意,凭着诚信经营,生意做得有模有样,成了同年退役军人中的佼佼者。

2005年,杨怀勇不顾亲友的反对,干上了在众人看来“出力不讨好”的社区主任,从此社区工作便成为杨怀勇的牵挂。“组织上把这21条巷道、1661户3853口居民交给我,就是信任我,我一定要干出个模样出来。”他坚定地说道。

刚来东站社区的杨怀勇面对基础设施差、没有广场、没有路灯、居民没有活动场所、下水道堵塞时污水乱流、道路没有硬化的“烂杆”社区,没有一丝一毫退缩。“在部队里,没有‘退缩’二字,‘硬仗’来了,只能向前。”杨怀勇斩钉截铁地说。厕所革命、硬化道路、建文化广场、修封闭式垃圾屋……杨怀勇请专家设计方案,逐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在他的带领下,东站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硬件设施搞好了,怎样让一盘散沙的社区居民大团结,也是让他头疼的事。东站社区的居民来自九省十八县,聚集着汉、回、苗、壮民族,大多数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从河南逃荒落户到此,依靠火车站养家糊口、繁衍生息。在这里,他们一直有客居他乡的感觉。“只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尽心做事,就不愁他们不支持。”杨怀勇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四心”工作法,贴上墙并落实到行动上。“少数民族工作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回汉一家亲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每块牌子都是一条联系居民的纽带,也是居民大团结的见证。

“东站社区工作能出彩,我在部队的经历功不可没!”杨怀勇一语道破千层云。2019年8月,东站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杨怀勇担任站长。“怎样才能擦亮退役军人的底色?让分散的退役军人迅速集结,第一时间听从组织的安排?”杨怀勇反复琢磨,探索出了“123工作法”,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关键,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治理,建立党建联席会、公开承诺等三项制度。按照部队编制,32名退役军人编为三个班,各班有各班的职责。“穿上这身迷彩绿,我们就要牢记‘服务’二字,时刻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群众有需要,我们就要冲锋在前。”杨怀勇的“战前动员”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戎装褪去,但志向不褪。从此,这抹迷彩绿所到之处皆温暖。

夜间治安巡逻、周末环境卫生、帮助群众修电修水、矛盾纠纷调解、新冠疫情值守、消杀、排查、核酸检测秩序维护,每遇急难险重任务,东站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都发挥显著作用,冲锋在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东站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吸引和影响了更多人的加入。

退役军人第五育民是解放社区居民,看到东站社区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活跃,积极申请加入队伍。平日下班后,他主动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居民家中修水修电、打扫卫生,到广场周边和河道边捡拾垃圾。新冠疫情期间,他开着自家的小货车拉送物资,为居民送医送药、买菜买面,提供暖心服务。“退役30多年了,我怀念在部队的岁月,更珍惜在东站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日子,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感。”去年“八一”建军节,手捧最美退役军人荣誉证书的第五育民高兴地说。

军爱民,民拥军,在东站社区,退役军人与居民之间暖心的“双向奔赴”成为佳话。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社区都会对辖区军烈属等进行走访慰问;对有困难的退役军人上门帮扶。“凡是涉及退役军人的事,都要优先办、重点办、帮着办。”杨怀勇对退役军人开设专属“绿灯”。

退役军人李增社视力仅有0.02,老伴常年有病,网格员隔三岔五上门重点帮扶;退役军人任义腿骨折了,社区专门安排一对一帮扶,买米面、干重活。

这几年,社区先后为31名退役军人办理了低保,为16名退役军人办理了廉租房或廉租房补贴,帮助23名下岗退役军人实现了再就业。

戎装换便装,初心永不改。在平凡又不凡的18年社区工作中,杨怀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2021年年底,杨怀勇被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授予“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7月,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到东站社区调研时,高度赞扬了杨怀勇敢想敢干的精神,号召全省退役军人向杨怀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