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 | 宜君县:“健康促进县”建设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313111239758-15-47967.jpg

宜君县:“健康促进县”建设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李阳 通讯员 王歆浩

春暖花开时节,漫步宜君县城,繁华热闹的街道干净整洁,来往的行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近年来,宜君县以政府引领构筑健康格局,以推进“健康促进县”为契机,全域推进打造健康环境、传播健康理念、凝聚健康共识,扎实推进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同时,将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有机结合,整合各类项目资源,抢抓重大机遇、保持加速姿态,奋力谱写宜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群众在共建共享健康城市中,享受更多健康福利。

4月6日,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通报2021—2022年度省级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省级技术评估结果,宜君县顺利通过健康促进县省级技术评估,被评估为省级健康促进县。

优化“大健康”机制 强化保障要素

近年来,宜君县将卫生健康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认真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探索健康促进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健康服务体系。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宜君县持续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形成了从县、乡镇、村街/社区三级纵向和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各个场所多边横向的工作网络,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畅通了全县健康信息的交流和传达渠道;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康促进队伍、制定健康促进政策、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加强社区健康行动、发展个人健康技能、调整健康服务方向等,全面开展健康行动,夯实“健康宜君”建设基础,稳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推动宜君县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延伸。

同时,按照医共体绩效评价标准,做实做细医共体建设工作,以健康为中心,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融合,加强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形成医防同向激励机制,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人才下沉到基层,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实现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医共体总院加强对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和督导,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3.62%;管理高血压任务完成率103.5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100%;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率30.58%;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均达到上级目标要求。

以“健康”为核心 提升健康素养

近日,记者在宜君县人民医院看到康复科主任张战军正在给患者从中医药与人体康复的相关联系、腰腿酸痛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讲解。张战军结合推拿、按摩、针灸、针刀、拔罐等疗法来解决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并结合临床经验,仔细分析病例,给出可行方案,缓解病痛。

张战军说道:“我们宣传、倡导与履行文明、礼貌、温馨的医疗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结合患者所患疾病、通过评估与咨询,提供个性化的、易于理解的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知识,以及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技能,并确保病人出院后健康促进服务延伸到社区其他机构或组织,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改善百姓的健康生活,让健康环境“触手可及”。如今,在宜君,卫生整洁、文明和谐家庭逐步增多,健康知识逐步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推行。“我每天要学习健康知识,搞搞卫生,多吃杂粮、蔬菜、水果,晚上还要跳跳广场舞,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宜君风雅小区58岁的邹女士信心满满地说。

健康促进工作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指数,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社会性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宜君县大力推行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以“医疗”为基础 提升服务能力

宜君县医共体内部运作以县内医共体总院七大职能部门为核心,一是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等方面统一管理。二是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县招县管镇用”。三是实施纵向发展。开展县、镇、村三级学科共建服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宜君县推进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省卫生健康委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坚持把健康促进县同健康宜君、健康细胞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形成了健康促进同环境、教育、体育、文化等多领域资源共享的新格局。

通过创建工作的开展,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8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2.40%,96.70%以上的学生体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等级。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为93%,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100%,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8.3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8%,建成区三类以上公厕比例85.71%,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89.65%,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6平方米。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亮点的健康场所,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得到有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