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文艺点亮乡村文化生活

来源:铜川日报

王益区:文艺点亮乡村文化生活

本报记者 谢艳素 通讯员 杨怡涵

20230407074426707-97-47dfb.jpg_scale.jpg

史恒杰老师在书画小院进行国画教学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再回山……”走进王益区宜古村的音乐文艺小院,还未进门就已经听见了洪亮的歌声

推门进院,10多名村民正围坐在院落中间学习红歌,这是文艺小院不定时组织的教学活动。“我们活动经常有,有时上午干完活下午大家伙就来院子一起排练唱歌,有时碰上下雨不用下地干活在这儿排练一天的也有。”文艺小院的负责人王军长介绍。

随着王益区不断加强对乡村文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支持,2018年开始王军长夫妻俩着手对小院进行改造。如今的小院让村民们除了学习歌唱外,还可以学习到二胡、电子琴、葫芦丝等乐器。“老师教得好,我们学得也快,前段时间过春节、元宵节、妇女节,都在村里表演了节目。”宜古村村民王艳梅说起村里这座文艺小院赞不绝口。

告别宜古村,记者紧接着来到黄堡镇周家村的文艺小院。“树再大有啥用,光开花不结果,再不嫁接就晚了。”乡村曲艺小院的陈小玲正在排练小品,一口正宗的陕西话,夸张又真实的动作表演,接地气的故事情节,使陈小玲和小品团队所呈现的作品更加地贴近群众,深受村民的喜爱。十多年前在王益区文化馆接触到小品的陈小玲,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这种表演形式。在市、区文联的支持下,陈小玲在家中建起了文艺小院,由附近村民爱好者等11人组成了团队,在为村民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在用“接地气”的方式宣讲着好政策好方针。

“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是我写剧本灵感的来源,像咱们农民最关心的农技知识科普、倡导农村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村里生活提供给陈小玲的灵感源源不断,正是因为亲身经历、亲眼看见家乡不断变好,陈小玲写出来的剧本更受观众喜欢。“像移风易俗的推行,村里人来一看一笑,也能了解好接受。”

通过通俗易懂、可感知、有味道、接地气的小品形式,让村民看得懂、易接受。对于未来发展,陈小玲和她组建的小品团队有一个愿望:“就是站上更大的舞台,能把咱们农民的故事,咱们农村的发展通过我们的表演,让更多人看见”。

随后记者沿着环黄公路来到孟姜塬村,又探访了这座秦人村落里的“文艺气息”。蜿蜒曲折的水泥路通到小院门前,青草绿树把农家小院装点得诗情画意。推门进院,整洁的院落,硬化过的地面似乎与寻常农家没有什么不同,再往里走,三三两两的村民聚集在屋内认真观看。只见泼墨间纸上斑驳的影子与墨痕相映成趣,一幅画作也跃然纸上,正在创作的是乡村书画文艺小院的史恒杰。

“我打小对传统国画感兴趣,退休在铜川市老年大学当国画主讲师。这两年村民们口袋鼓了,越来越多人也想学习绘画陶冶情操,赶上市、区文联支持,我就在家办了这个文艺小院。”提起建立文艺小院的初衷史恒杰这样说道。自文艺小院开设以来,农闲时或周末,史恒杰的小院里都聚集着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交流书画技巧。“小时候喜欢国画没有条件,现在在村里就有好老师教。地里活忙完了,空闲除了去村图书馆,史老师这儿我也经常来。”在孟姜塬村李兴华心里,这座文艺小院算得上帮着圆了书画梦。

截至目前,王益区辖区内已建成3个乡村文艺小院,26个农家书屋,34个乡村文化大院。王益区也将继续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让更多受村民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益”起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