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假日,追逐光影的日子

来源:铜川日报

假日,追逐光影的日子

张俊英

(一)

喜欢摄影很多年了,每当看到阳光的影子,总有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的冲动。

有一天收拾书柜,发现了一个橘红色的日记本。打开一看,竟然是当年参加摄影培训班的笔记,日期显示是1988年8月14日记录的,纸张有些泛黄,但蓝黑色的笔迹依然清晰,不敢想象我的青春连同这些小爱好都成了美好的过往。相机也已经用了三代,第一次用的海鸥相机还是借邻居小哥的,还是他刚买回来不久的新相机,当时借了近一个月,还的时候自己看着相机都不好意思了,本来一尘不染的相机镜头粘上了灰尘,怎么擦都擦不干净,不知道他心疼了没有,埋怨我了没有,现在想想真是不好意思。

摄影班培训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李老师,那会儿李老师还在某文化馆工作,除了给我们在单位阅览室讲理论知识外,还领着我们到处实践,现在把这叫采风。记得那个夏天和秋天,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选煤楼和凤凰山上拍照,装煤的大铲车用巨大的抓手抓起满满一铲子煤,高高扬起,“哗啦”一声倒进车厢,迎着光线可以看到扬起的粉尘闪着银光,那个气势令人震撼,可惜我当时的能力还不足以把这个瞬间记录下来。

我的一张露天矿的夜景作品也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那是我的第一幅获奖作品。晚上十点以后大家登上高处,为了拍出一辆辆运煤汽车灯光划出的光弧,我们在那里慢门拍了三四个小时,午夜以后才下山,记得虽然是秋天,还不太冷,但是站在风口的我几乎被冻僵。画面上选煤楼、办公楼和各种建筑勾勒出露天矿的轮廓,几盏大灯泡在各个点上光芒璀璨,特别是晚上运输车前灯划出的道道光弧,成了我作品上最精彩的部分。后来看到作品在矿务局门外的街道上展览,并且获得优秀奖,我觉得那晚受冻了几个小时值了。

在凤凰山上,我记得曾经拍过大风吹拂下的野草,那一丛草在狂风地吹刮下,一会向东倾斜,一会儿向西倒去,但是风稍一停,立刻顽强地直起腰身,我努力对焦,终于留下了那个难忘的瞬间,并给这个画面取了《疾风知劲草》的名字。后来我发现有一位影友比我拍得更好,选的草丛更具典型性,更重要的是角度和构图更合理,她的那幅作品后来参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还记得那时候去过黑牛窝和玉华矿,嘿嘿,黑牛窝上没有见过黑牛。但是晨光下高大的松树、漫山遍野的小花、小草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似乎是第一次观察和理解光线和拍摄物的关系,遗憾那时的作品遗失了,但几位影友的合影至今还在,作为纪念留存。  

玉华矿那时还在筹建,但是附近小煤窑规模也不小,我们摄影培训班的全体成员多次到那里采风,那里的工人非常欢迎我们,拍照也配合,我还一直保留着一张他们的合影,在日记本里夹着,那是我学习摄影的一个纪念。

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还是黑白照,要用胶卷,胶卷分120和135两种。拍完以后还要把它洗出来,这样我又跟着老师在暗室学洗像技术。

暗室,名副其实的不能透光,但是有一盏很暗淡的小红灯,先是曝光,然后显影、冲洗、定影,手拿一把小镊子不停翻动相纸,我根本看不清表,只能在心里数数或者询问他人计时,如果想看效果,在暗淡的红灯下,全凭肉眼观察判断。那时,我把自己所有的底片都拿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竟然基本掌握了暗室技术。遗憾的是,摄影行业发展太快,暗室几乎退出了市场,我的洗像技术再无用武之地。

以上这些都是我刚工作时的经历,在这段快乐的日子里,在光影世界里游弋。可惜,随着孩子的出生,我只好忍痛割爱。有家务、有工作、也有文字的相伴,放下来就放下来吧!谁想,这一放就是十几年,除了偶尔外出拍照,待我再拿起相机,儿子已经高出我一头了。

(二)

“李老师,还记得我吗,我在摄影班跟你学过摄影?”

“是你呀,还摄影吗?有没有加入摄影协会?”什么,还有摄影协会?我竟不知。

“有没有相机?”我举起手里的卡片机。

“有单反没有?”我摇摇头。

李老师对我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我当时努力学习的时候,所以又把我拉到了摄影队伍,让我又回到了光影的世界。没想到这下一发不可收拾,我开始云游“江湖”。

玉华宫、宜君梯田、福地湖、照金、香山、药王山,周围的风景尽收在了我的镜头里,也写在我的文章里。宜君最美梯田的文图在新华网发表后,被《视野》编辑部总编发现,刊登在《视野》2015年第三期杂志上,没有稿费,但他们送了我3年《视野》杂志,杂志总编袁维龙老先生还送了他个人的《信阳龙吟》一书,被我珍藏,至今感谢这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厚爱!

小瑞、小侠、桂香、云梦是我的老同学、老朋友,也是我的摄影同伴,他们对摄影的热爱更是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和他们在一起,光影世界更是魅力无穷,我们拍美丽的大自然,拍朴实可爱的人们,也拍热情似火的伙伴。在他们的感染下,2014年我加入了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2015年出版的《陕西女摄影人》留下了我的作品。在陕西女摄影家协会杨主席、山主席两任主席的带领下,跟随协会的姐妹们在本职工作之余为社会发光、发热。2017年在青木川跟拍陕西妇联的扶贫工作,既跟她们到田间地头,也随她们走家串户,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记录她们工作的点点滴滴,见证脱贫攻坚工作的历程。

这几年,在铜川拍摄的最有意义的照片就是节能减排项目和山水林田湖项目。这两个拍摄工作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历时时间长、拍摄项目多,后来都出了画册。在东区曾经忍着刺鼻的硫黄味,拍那些正在冒烟的石矸山,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沉重思考;在市郊的塬上,拍老矿区周围漫山遍野的蓝色太阳能,看新旧能源的历史更替;在高大的风能发电仪脚下,聆听三个巨臂在风力的作用下,匀速旋转发出浑厚深沉的“呼…呼…”声;在蝶式发电厂,看一个个巨大的伞式接收器高傲地昂着头;还有铝厂沸腾的车间,感受铝业工人的辛劳。在拍摄山水林田湖项目时,最享受的是领略山水美景,浓郁的薰衣草香、烂漫的樱花大道、一步一景的花溪谷、秀美的薛家寨秋色、玉华谷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各色菊花、焕然一新的山水王家河,嵯峨山下种植的大片散发着清香的药材,还有耀州区著名的三道沟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给大自然披上了一件精心制作的绿色外衣,让我们感受到政府保护自然的决心、工作力度和成效!

同时,透过这些靓丽景色,也目睹了一大批建设者所付出的艰苦努力。那次到耀州区一、二道沟拍摄,小雨淅沥,我们冒雨踩着泥泞登到高处,看到沟里的铲土车还在穿梭,工人们套着雨鞋、穿着雨衣顶风冒雨仍在工作,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拍照所到之处都是远离闹市,黄土、山石裸露,许多工人都住在野外的工棚里,他们的辛苦可想而知。

在这些摄影的日子里,享受着蓝天流云和阳光雨露,也承受着天寒地冻和风吹日晒,有时候天不亮就启程到目的地,虽然辛苦但从不抱怨,有时返程中,除了司机车上人全部睡倒。事实上,外出采风除了工作目的明确的拍摄任务,大多数时候回来一眼不看,照片都放到硬盘了,闲暇时才拿出来细细欣赏,回味拍照的艰辛!

参加摄影大赛不多,偶尔会获奖,名字和图片也有几次出现在报纸上、摄影杂志上。有关摄影生活的文章《又见平遥》《我到了稻城亚丁》被多家杂志转载,《大地的指纹》还上了《东方商旅》一书,这幅作品和《欢庆行鼓》曾随省妇联和有关部门出国展出。市艺术馆“360°看铜川”是我们铜川摄影界最大的品牌,也多次展出过我的作品。呵呵,工作之余,有这些收获足够了!

光影世界,魅力无穷。但摄影,只是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摄影经历也常常成为我教学和写作的素材,让学生们神之往之,更让我自己沉之醉之。追逐光影的日子一页一页翻过去了,但仍然期盼下一次外出拍摄,似乎和唐朝的韦应物有一点雷同的感受:我有一相机,足以慰风尘!

(作者系市王益区桃园第二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