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再出发 | 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活力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131082650196-85-58017.png_scale.png

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活力

本报记者 冯洁 李由


20230131082920544-42-2ab82.jpg

昔日住在烂砖窑,今朝搬进“别墅”群。

20230131082857650-59-89fd3.jpg_scale.jpg

小小黄花菜铺就乡村致富路

20230131082912749-77-7f116.jpeg_scale.jpeg

柿子红了,村民笑了。 通讯员 张玉钰摄

20230131082901028-36-90b04.jpeg_scale.jpeg

乡村振兴路上,帮扶干部接续奋斗。

20230131082843309-29-80d84.jpeg

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通讯员 张玉钰摄

20230131082958777-47-62ed5.jpg_scale.jpg

社区工厂打开村民就业空间

广袤田野,绽放着希望的花朵;活力村庄,讲述着发展的故事。2022年,我市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全面振兴如火如荼。

田畴沃野尽“丰”景,乡村气象换新颜。尽管天气寒冷,新区张沟村的新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进度喜人;耀州区潦池村,智慧农场黄芩基地的智能设备解锁了种田“新姿势”;王益区梁家塬跑马传习所,民俗表演热烈奔放,浓浓文化味激起乡村振兴“一池活水”;印台区周陵村的渔业养殖,成为我市设施渔业的一个新样板;宜君县太安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将蜜蜂养殖作为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养蜂饭……

市委书记李九红在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续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持续用力发展带农经济,持续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2022年,全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铜川“高质量发展底色”彰显出“幸福成色”,呈现出硕果累累的喜人局面:全市脱贫群众人均收入14969元,排名全省第四位;我市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耀州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王益区挂牌督办顺利摘牌;盐铜协作达美轮毂项目入选“中国精准扶贫优秀案例”,宜君县农村电子商务“五新”模式入选全国首批社会帮扶典型案例;耀州区“五个一”模式、印台区发展“五小经济”、王益区增收“四套组合拳”在全省推广。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筑牢“压舱石”,让村民端稳“金饭碗”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特征的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发力、扎实推进。

春节前夕,走进新区坡头街道牛村农副产品加工厂,几名女工正熟练地进行着苹果分装,一旁的装卸工人将一箱箱包装好的苹果装车运往各物流点。“因为疫情,前期线上积压的60多万个订单已逐步消化,目前仅线上每天有2000多个订单,我们加班加点地工作。”易创实业牛村农副产品加工厂负责人王红说。

产业就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据了解,牛村农副产品加工厂目前已引进陕西“菜来果到”公司、陕西知行易创供应链公司等多家企业入园经营,提供长期稳定岗位30余个,旺季时可带动当地100余人就业,年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农产品5000万元,村经济联合社通过集体资产入股,以“保底收益+入股分红”的形式,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此外,合作建设的千吨冷库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多万元。

乡村产业强,乡村振兴才“有里子”。牛村农副产品加工厂与冷库相互配套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是我市强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22年,我市以“链长制”推进脱贫地区“3+X”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了“一个产业链+一个发展目标+一个支撑政策+一个人才支撑及推进体系”的“四个一”推进模式。落实了村干部待遇与村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办法,全面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22元,全省排名第三,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4.7亿元以上,增速排名全省第四。

“村里建这个加工厂真好,不仅让我在家门口就可以挣上钱,还能够就近照顾孩子和家庭,一举两得!”牛村加工厂包装员幸粉玲高兴地说。能就业,能致富,能顾家,不仅让她们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还带给她们持续稳定的收入。和幸粉玲情况一样的工人还有20多名,她们都是附近村民,因为有各种原因不能外出打工,村里建起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正好解决了她们想要稳定增收的难题。2022年,全市脱贫劳动力31963人中已外出务工24572人,涉农就业7002人,401人成功创业,实现了脱贫家庭中有就业意愿劳动力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总目标。同时,鼓励引导采取“1+X”发展模式,累计建成社区工厂133家,2022年新建社区工厂21家,吸纳就业214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48人,月平均务工收入2200元以上。

乡村振兴,人才当先。通过引导乡贤、大学生、致富能人等回乡创业,一大批适合农村发展的好项目落地生根,“集体+村民+公司”等发展模式为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活水,逐步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调整了种植产业结构,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耀州区小丘镇原党村青年潘涛,外出务工10年后毅然返乡创业,依托当地自然优势,结合自身积累的畜牧疫病防治经验,先后在原党村和白瓜村选址投资建设了两个蛋鸡养殖场,并于2021年成立陕西科农盛肥业科技有限公司,走上了种养殖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他的蛋鸡养殖场带动了村里务工20余人,每个人的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通过生产有机肥还解决了30万余只蛋鸡的粪污处理问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潘涛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为所在的村集体经济增收,真正做到企业来之于农、用之于农,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守住“底线工程”,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市各级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完善低保、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这笔钱对我们的帮助太及时了,真是雪中送炭。”2022年11月1日全市首例因学致贫精准防贫保险赔付,是全市运用保险支持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又一次创新。

脱贫不脱政策,坚决不让任何一户返贫。一项项惠民政策、一笔笔奖补资金,一个个发展机遇,为当地群众持续增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全面振兴的底气和支撑。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市把动态监测帮扶作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第一道关卡”,严格落实“2531”监测机制,动员各级干部7000余名,对12.59万户42万人开展了两轮集中排查。截至目前,全市共纳入监测对象839户2568人,均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机制健全后,我市切实加强后续扶持,全市744名驻村干部扎根一线,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对驻村干部开展“走读式”驻村督查,不断提升帮扶实效。确定耀州区锦阳路街道办水峪村、石柱镇西古村、董家河镇王家砭村、印台区阿庄镇塬圪塔村和宜君县哭泉镇淌泥河村为2022年度苏陕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落实省级资金2760万元,实施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2.2亿元。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开工,已完工17个。把产业帮扶作为“万企兴万村”工作重点,目前,全市136家民营企业,共投入资金3815.68万元,实施项目41个,保持了队形不变、队伍不散、力量不减。

一组组攻坚数据令人振奋,一幅幅生动画面催人奋进。如今,走在铜川的乡村田野,幸福质朴的笑容,正在每一个人脸上绽放。

打造“新风景”,让乡村有颜值有内涵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是旱厕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农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寒冬时节,徜徉在王益区军台岭村,整洁的房屋与干净的村道完美融合,彩色的文化墙生动有趣、层层叠叠的村舍诗意栖居……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展现在眼前。

宜居宜业,方得和美。2022年,我市全力推进乡村建设,完成全市359个村庄的分类工作,完成农村公路2021年水毁修复项目32个,全市农村公路排查安全隐患40处,已全部整改完成。全市359个行政村中118个完成了污水有效治理、241个实现了污水有效管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自然村1788个。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2022年,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治理工作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涵养了文明乡风,营造了乡村和美的浓厚氛围。

进入军台岭村农家书屋,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宽大的书架,上面整齐摆满着各种书籍,窗明几净,透过玻璃窗,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呈现在眼前……农家书屋为基层文化需求提供有力保障,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成为广大乡村群众的“智慧加油站”。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活力,乡村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市乡村振兴局提供)

20230208173806487-93-3581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