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酸甜尽在余甘中

来源:铜川日报

酸甜尽在余甘中

温吉娜

一不留心,又到了余甘上市的时节。

葡萄大小的青绿色果子,其貌不扬,爬满表皮的纹路像在土里打过滚似的,乍看,很不讨人喜欢。可这样一种果子,每逢严冬,却总有老人不辞辛苦冒着严寒,从披霜的重山里挑出来,一路走,一路高声叫卖:“卖余甘喽!新鲜的余甘!”

往往他每走几步路,就会有一批年龄相当的买家把他团团围住,载着竹筐的扁担一搁,两个竹筐四周立地出现一个小集市,连路人都会因为好奇而侧目看上一眼,在余甘周围,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卖家在这样的喧闹里坦然地席地而坐,买家们挤挤挨挨地在竹筐前蹲下,开始挑挑拣拣——可不是端详余甘的外表,只需随手拿一颗在衣服上擦擦尘土,进嘴试试味,一口,就足以判断,这一筐余甘能否触动买家的心肠。

酸!从舌尖通彻全身的酸涩感,口舌瞬时生津,在人的身体里荡起独属于酸果子的浪潮。作为酸味水果中的王者,余甘不像柠檬那样,有着能透过表皮的清香,余甘的酸涩感太浓,且入口只有这种滋味,甚至到了苦的程度。

可正是这种极致的酸苦,成就了余甘。酸后回甘,甜味在浓厚的酸苦之后越发清晰。津液滋润着被酸味冲击过的口腔,清甜感越发明显。“耳目一新”,这是我能想到的关于余甘最直接的“食后感”。酸畅通全身,乍然苦涩之后,堵塞着身体五感的一块块虚无“顽石”好像被溶解了,之后,哪怕喝一杯本该寡淡无味的白开水,都能从中品味到别样甘甜。很难说得清,究竟是余甘本身就藏着这股甜劲,还是人经历过酸苦之后,才能发觉原先近乎寡淡的清甜的可贵?

余甘太酸了,酸味也给欣赏余甘这件事设下了门槛,舌尖需要经年累月的酸味“历练”,才能在余甘汁液迸溅的刹那面不改色。哄小孩嚼余甘,在家乡专属于年长者的趣事。先当着孩子的面吃上一颗,说这果子是甜的,待到不知事的小孩信以为真,囫囵将余甘从中间咬开……大人笑成一团,小孩酸巴巴的脸也皱成了一团。

余甘也有更加亲人的一面,加入糖、盐,腌渍成余甘蜜饯。酸味被完全洗涤,只留下余甘清脆的口感,一下子从逗弄小孩的酸果子,变身成为逢年过节孩子们的最爱。往前几年,老一辈的手艺人会把腌渍好的余甘放进消过毒的矿泉水瓶里,看着寒碜,在街头却十分抢手。

近些年条件好些了,老人的另一个竹筐里摆满了干净的密封瓶。余甘果一颗又一颗码在瓶中,从酸到甜,它始终安之若素。有蚂蚁闻着甜味,窜进竹筐,偏嫌新鲜果子酸似的,不肯落脚。却苦于余甘蜜饯封在瓶里,无从下嘴,只能四处闲窜,和人类一起构成余甘果前熙熙攘攘的场景。卖余甘的老人注意到了蚂蚁,只轻轻朝竹筐扇了扇风,他给这些小生命留了余地。或许因为,他早已领悟到了,在余甘面前,众生平等——都得先苦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