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进校园 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来源:铜川日报

非遗保护传承进校园

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本报记者 袁欣

20221219080054813-25-04b44.jpeg

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中美术教师、“耀州烙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秦晨,在社团活动中给学生们教授葫芦烙画。 本报记者 袁欣摄

一个葫芦,一支烙笔,在一双巧手的绘制下,一幅精致的葫芦烙画就此诞生。12月9日,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中美术教师、“耀州烙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秦晨,在社团活动中给学生们教授葫芦烙画,学生们手持烙铁聚精会神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他在学校长期开展版画、扎染、石头画、葫芦工艺等非遗社团活动,向他们讲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你看,印台区玉华第一小学音乐教室里人头攒动,“太好了,太好了,以后我们有古筝社团了!”学生们高兴地谈论着。为助力“双减”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玉华第一小学少年宫组织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之古筝文化进校园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教导下练习“托”“抹”“勾”“打”等技法,尝试着用双手表达旋律,品味古筝的古韵雅致。

“秦腔是咱陕西的地方戏,别称‘梆子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乐曲属板腔体结构,按板类共分六种……”这是市群众艺术馆戏曲干部、文化志愿者张晓莉在给新区锦绣园小学学生介绍戏曲基础知识的场景。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上台,亲身体验,零距离感受戏曲的表演之美。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一把把普通的剪刀,经过同学们耐心的剪裁,成为一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在市朝阳实验小学,心灵手巧的学生,在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之后,对折、构图、裁剪,一幅幅让人眼花缭乱的剪纸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今年以来,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市的中小学校、幼儿园都纷纷开展了非遗进校园保护传承活动,邀请了糖画、泥塑、戏曲等多个传统非遗项目的名家,以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形式让孩子们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记者从市群众艺术馆了解到,近年来,该馆每年定期组织志愿者深入幼儿园、中小学进行非遗文化辅导、“非遗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馆内相应艺术门类专家、文化志愿者先后深入市朝阳实验小学、裕丰园小学、文家明德小学、市一中、耀州中学、锦绣园小学、红旗街红军小学、七一路小学等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传习活动。让孩子们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非遗保护传承进校园,不仅让学生们通过现场体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民间技艺“活”了起来,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学生们的内心,激发了学生们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了保护非遗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