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 社区里的“微创新”

来源:铜川日报

20221117080914555-23-fd259.jpg

社区里的“微创新”

本报记者 张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近日,记者蹲点一线,走访我市多个社区,了解近两年来,社区所采取的一些“微创新”举措,让群众打心眼里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耀州区永安路街道南泉社区:“五常”工作法暖了民心

20221210103259147-98-77c6f.jpg

社区工作人员看望老人,与老人闲话家常

初冬,走进耀州区永安路街道南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宣传栏里的“五常”工作法,即常坐居民小板凳、常听居民烦心事、常向居民问嘘寒、常帮居民解忧难、常赢居民夸赞声。

为何会推出“五常”工作法?带着疑问和好奇,记者探访了南泉社区。

据社区党总支书记郝美红介绍,南泉社区位于耀州区东南角,因辖区南缘曾有数眼清泉润泽周边百姓,故得名“南泉”。社区成立于2005年12月,总面积0.8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120户3327人,主要以农、居民混合居住为主,辖区主要由背街小巷、老旧楼栋及城南壹号小区构成,情况复杂,管理起来较为困难。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社区领导班子因地制宜,按照社区四级党建网格治理体系(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巷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夯实责任,明确到人。南泉社区立足于社区平台实际和一线服务实践,社区工作人员在持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推出了“五常”工作法,逐步形成了接地气、有温度,可复制、易操作的一线服务法。

该工作法推出后,无论是背街小巷的路灯更换,还是解决剧院家属楼高层住户用水问题,或是破损自来水井盖内水阀不断冒水等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总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称赞。

王益区七一路街道建乐社区:别样的家政服务队

20221210103259150-48-31a16.jpg

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剪指甲

说起社区的家政服务队,辖区居民都连连点赞。尤其对部分高龄老人、独居老人而言,服务队工作人员不仅给他们办了实事,还经常入户看望他们,与他们闲话家常,暖了老年人的心窝。

社区党委书记付红红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辖区内有位张大爷患有慢性病,儿女不在身边,行动不便,有时候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付红红经多次走访得知,在辖区内,像张大爷这样的老年人还有很多。

今年以来,建乐社区开展了“红色引领”服务活动,建立了由社区“两委”+党员志愿者+辖区下岗失业人员组成的红色家政服务队,主要服务离退休老党员、孤寡老人、军烈家属等居民家庭,构建形成了“10分钟家庭服务圈”。

付红红通过深入调研,得知建乐社区所辖小区的人口结构更趋向老龄化,而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又很快,根本没有时间做家务。对此,付红红说:“建乐社区将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家政服务体系,以家政服务助力社区民生建设,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除此之外,建乐社区家政服务队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壮大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综合性、常态化的家政服务,以公益性或非纯盈利为主,聚焦解决居民群众服务需求,开启“家政+志愿服务”新模式。

新区咸丰路街道裕丰园社区:让困难人员端牢“饭碗”

20221210103312263-61-23634.jpg

网格员王艳(左)正在入户走访,了解群众诉求

“网格员这份工作,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新希望,让我和娃的日子好过多了。”近日,在新区咸丰路街道裕丰园社区,网格员王艳对记者说。

在此之前,王艳没有工作,生活一直很拮据。因为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很多工作都不适合她干,久而久之,就连家里的日常开销都成了问题。

后来,社区工作人员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了解到王艳家的情况,立马报告给社区党委书记白粉丽。白粉丽根据王艳的情况,给她联系了一份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既能上班,还能照顾家里。

裕丰园社区是最早的安居工程社区,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棚户区拆迁改造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安置的示范工程社区。管辖人口1.2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居住人口的22%,居住人员大多为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体。

在裕丰园社区,像王艳这种“零就业家庭”情况,市场化就业渠道比较难解决。为了帮助社区困难人员就业,裕丰园社区采取“宣传+教育”,树立创业就业自信心;“指导+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援助+帮扶”,让就业服务暖人心;“平台+就业”,搭建职介“连心桥”;“市场+孵化”,打造创新创业新引擎等举措,切实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困难,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