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铜川日报

20221209083137206-37-f446d.png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张洁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重要路径。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选择了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的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指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现代化发展全局来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四化”同步的短板弱项依然在农村。突出表现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业农村这个短板能不能补上,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质量和成色。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压舱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农村稳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农业涉及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产业链关乎数亿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这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要以国内发展的稳定性应对世界大变局的不稳定确定性,任何时候都要守住农业这一头、稳住农村这一块,赢得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底气所在。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构建发展新格局的“推进器”。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是内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农村地区人口众多,是最广阔的大市场,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强,增速连续11年跑赢了城镇,但由于农村消费观念落后,远离市场中心等原因,农村的消费活力并没有被激发出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城镇381558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65亿元。这表明,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四成,可是乡村消费零售额只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一成多。这一方面说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购买力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消费市场未来有着很大的成长性空间。所以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潜力后劲也依然在农村。这是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征。

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艰巨繁重

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乡村发展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问题亟待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任务一: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待提高。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被称为“高投入,慢回报”,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效率与比较效益依然低下。这源于农民普遍兼业、大多数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等,农业就业比重较高,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向前向后的延伸不够,农产品加工品的附加值不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力和品质追求意识的不断提升,农产品“低端同质、高端不足”等结构性错位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农民的主体力量和政府的主导力量发挥不够。

任务二: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基层治理有待加强。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过大。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绝对值高于农村居民,尽管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并且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1978年我国的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1:2.57,之后持续减少,1995年开始拉大并呈上升趋势,到2021年是1:2.5,陕西是1:2.76。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城镇居民为47412元,绝对收入差距是28481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基层治理中党组织带头人能力素质不足,治理主体缺乏活力。基础支撑不够,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资金支持。群众参与度不高,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

任务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保障农民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两类。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就是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高标准粮田建设滞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不高、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数据贯通难、共享不充分等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比如农村水电路网缺乏管护、村容村貌缺乏规划、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5G网络覆盖范围不足、农村数字医疗远未普及、高质量物流通道更是滞后,交通、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的就医负担重,养老服务模式单一,文化设施短缺且利用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任务四:多元化、高素质人才支撑有待完善。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低学历等现象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务农人口呈现老龄化现象,务农人口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导致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偏大问题。根据全国老龄办的预测,到2035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将升至37.7%。农业从业者老龄化更为严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33.6%。农村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占比依然高达91.7%,同时还存在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国的根本路径。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夯实根基,提高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农业供给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要加快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转变。”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首要任务,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加强建设、严格管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同时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稳步夯实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

(二)增强优势,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动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的发展应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发挥地方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把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要在做优做强一产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为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分区、分类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区的县域,不断加速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在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县域,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促进“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产业和新业态。

(三)创新机制,促进小农户健康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小农户家庭经营将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这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实现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重中之重。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经营方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继续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发挥其社会分工下的规模效应、劳动替代效应和技术效应,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同时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小农户的非农化转移和城镇化进程。

(四)尊重规律,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运用好自然、市场、乡村建设和城乡发展四大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要因地制宜,保护特色。根据各地区各自资源禀赋、经济水平、民俗文化、村民愿望等,因村施策,不搞大拆大建,不逼农民上楼,杜绝造盆景搞形象工程,不照抄城市建设模式,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传统乡村风貌。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注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民可以干的要尽量交给农民干,政府重点做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让农民真正成为建设者、参与者、受益者。

(五)数字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化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首先数字化建设以网络基础设施为基础支撑,要着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终端设施建设。要在巩固提升4G网络服务功能基础上,推进5G网络往村覆盖,实现农业主体信号全覆盖。其次,要着力推动农业数据资源建设和县域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加快打造县级涉农大数据应用系统,形成县域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并推动县域农业农村相关部门数据与其他部门涉农数据有效衔接,促进形成涉农数据协同应用。最后,着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加快农业生产智慧化、促进农产品加工智能化、引导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关键环节,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深度应用。搭建物联网平台,推动农产品市场数字化升级改造,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全方位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数字化应用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互联网+政务服务”助力群众便捷办事,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快捷办”,有效提升基层乡村治理效率。

(六)理念先行,构建“三治融合”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辅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抓好“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深化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坚持好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提高农村居民安全感。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共铜川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