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 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来源:铜川日报

题记:3月,宜君县假发社区工厂开足复工复产马力,工人们的指尖在发丝间舞动,熟练地勾成一件件自然秀美的假发;5月,一筐筐刚成熟的新区陈坪村大樱桃被装上货车,运往全国各地;8月,走进王益区孟姜塬村的千亩桃园,红润饱满的鲜桃缀满枝头,吸引着市民、客商纷至沓来品尝采购;10月,印台苹果成熟,不仅映得村庄格外红火,还被送往大江南北的超市、集贸市场,鼓足了果农的钱袋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我市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知名企业引领、大基地承载、大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结、产业化联合体推动,打造的以苹果和樱桃为主的果业产业集群、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产业集群、以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以蔬菜、菌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实现提质增效,突破发展。同时,大力推动社区工厂建设,让社区工厂成为带动群众就业的“梦工厂”,让社区工厂的产业成为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接下来,请跟随记者的文字与镜头,走进我市各区(县),看它们如何打好特色产业牌,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0221205084313516-99-25397.jpg

20221205084236866-42-528c5.jpg


新区:红樱桃带来“红日子”

本报记者 王艳

20221205084255917-49-0f2da.jpg

每年5月,樱桃成熟的季节,走进新区正阳路街道陈坪村,一个个樱桃种植园映入眼帘,绿树丛中红玛瑙般的樱桃缀满枝头,让人口舌生津。果农们忙着采摘、商贩忙着收购还价、快递小哥忙着运输……连片成熟的红樱桃为全市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染上了一抹靓丽的底色。

2000年,陈坪村成为全市第一个种植大樱桃的村庄,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种植面积6000余亩,年产值1亿元,人均收入增长了20多倍。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樱桃村”,先后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桂冠”收入囊中……

目前,陈坪村辐射带动了鱼池、田家沟、赵家坡、平新、野狐坡等周边各村栽植大樱桃。记者从市果业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新区大樱桃栽植面积达到1.18万亩,产量0.97万吨(总面积占全市的63.4%,总产量占全市总产80.8%)。同时,拥有海升集团、陕果集团、神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各类果业公司、合作社多家。2021年,新区大樱桃总产值达2.3亿元,陈坪村大樱桃亩均收入超过3万元,大樱桃已成为新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

接下来,新区将继续加大对大樱桃品牌的推广和打造,顺畅销售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农民队伍,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色旅游观光产业。

印台区:苹果产业映红致富路

本报记者 王艳

20221205084236986-39-4c058.jpg

今年,印台苹果迎来丰收季。近期,在各个果品交易市场,一车车苹果满载起运,销往全国各地。

苹果产业是印台农业的首位产业,这里土壤深厚肥沃、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世界苹果生产的最佳优生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勤劳淳朴的印台人民就在这片沃土上精耕细作,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培育出了色泽亮丽、酸甜可口、耐贮耐藏、营养丰富的优质苹果。

记者从印台果业中心了解到,目前,印台区苹果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预计今年苹果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8.55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10%和49%左右。果品品质明显提升,苹果的优果率达到86%以上,明显高于往年。优果优价趋势明显,均价明显高于往年1-2元/斤,总体销售稳步推进,果品效益明显提高。全区依托稳定的客源以及“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的方式,助农丰产又丰收。

近年来,印台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坚持规模化建基地、标准化保质量,深入推进果品产业提质增效,按照“稳面积、强质量、强品牌、强效益”的思路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各方力量,多种渠道积极沟通联系各地收购商,拓宽苹果销售渠道,增加果农经济效益。

红红的苹果,富了果农,兴了产业,成为印台群众增收的“致富果”。

耀州区:小香菇撑起群众“致富伞”

本报记者 张红

20221205084240801-11-3ff03.jpg

初冬时节,位于耀州区庙湾镇蔡河村,总投资1.84亿元的庙湾乡村振兴示范区香菇产业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该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集菌种研发、菌种制作、菌棒培养、示范出菇及精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可实现菌种自主研发和四季实验示范出菇。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收入4100万元,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年税收300余万元,解决就业500余人。

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为庙湾镇发展香菇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庙湾镇在龙头企业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带动下,积极探索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之路,着力打造香菇小镇,大力发展香菇产业,现已建成香菇种植基地6处、核心区1处、香菇大棚548座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年生产菌棒300万棒,年种植出菇200万棒400万斤。初具规模的庙湾香菇小镇,已让发展香菇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全镇经济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

走进庙湾镇蔡河村,青山苍翠,水流潺潺,鸟鸣啁啾。山脚下,一座座整齐的温室大棚依山而建。大棚里,一朵朵饱满圆润的香菇簇拥而出,一个个身穿统一服饰的工人们正在香菇架前忙碌着。

一朵朵小香菇在这里变成了香菇干、香菇酱、香菇脆……香菇产业链在这里不断延伸,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与发展双赢。2020年5月8日,庙湾香菇小镇第一批1万棒香菇菌棒出口韩国,庙湾香菇走出国门。2021年,香菇产业年收益达到5000余万元,实现菌棒出口创汇480万美元,让大山深处的小香菇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菇。

宜君县:社区工厂成为群众就业的“梦工厂”

本报记者 郭雷

20221205084237862-58-e5763.jpg

近日,走进宜君县假发社区工厂,室内热情四溢,工人们的指尖在发丝间灵活地舞动,她们细心地将每一根发丝勾进连接好发网的发胚之中,熟练地勾成一件件自然秀美的假发……

“从工厂建厂开始我就来参加培训了,平时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工作也很难找,现在在这儿上班,有时间照顾孩子,周末休息还能给老人洗洗涮涮,这份工作让我很幸福、很满足,成功实现了从农民向职业工人身份的转变。”正在忙碌的女工张玲高兴地对记者讲到她现在的生活。

张玲是宜君县宜阳街道曹塬村的脱贫户,2018年搬进移民搬迁安置点以后却泛起了愁,既要照顾孩子上学,又要种植家里的地,这让张玲百般苦恼。2021年9月份,经过驻村干部的介绍,她来到假发社区工厂参加了培训,在这里工作,不仅满足了她的物质需求,更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她非常高兴。

截至目前,宜君假发社区工厂除县城总厂外,还建成了彭镇、雷塬、云梦、太安、宜阳街道5个乡镇社区工厂并实现投产。形成了“县城总厂+乡镇车间”的发展模式,员工人均月工资2600余元,最高月工资可达6000余元。近年来,宜君县把社区工厂建设作为壮大镇域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该县新建社区工厂2家,累计建成社区工厂24家,吸纳劳动力就业696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就业184人次,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致富梦”。

王益区:“桃经济”鼓起农民钱袋子

本报记者 程红兰

20221205084451771-26-e5717.jpg

春赏桃花夏吃桃。每年夏季,走进位于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的千亩桃园,红润饱满的鲜桃缀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吸引着市民、客商纷至沓来品尝采购。

“过去,我们没有龙头企业,缺乏品牌效应,孟姜塬上的鲜桃主要依靠商贩上门收购或村民批发零售,没有市场定价权,利润低下。”王益区孟姜红果业产业协会会长颜开昌说:“后来,我们依托孟姜女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孟姜红’鲜桃品牌,组建了果业协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销售,鲜桃品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逐渐攀升。”

来到孟农果业合作社的果园,理事长郜仁善告诉记者:“我的200多亩果园今年套了将近50万袋子,里面有30多个新优品种,成熟期从6月中旬一直到10月下旬,市场供不应求。经过十多年的深耕细作,孟农果业合作社每年甜桃产量都在5000吨左右,每亩平均收益在12000元左右。”

“鲜桃经济”不仅鼓起农民钱袋子,还助力生活甜蜜升级。近年来,孟姜塬村依托区位、气候等优越条件,以“桃”为媒,精心打造桃文化品牌,做活“桃经济”,并大力建设果品电商销售服务平台和果品仓储物流配送体系,“线上+线下”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该村鲜桃挂果面积3500亩,年总产值3500万元,桃农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千亩桃园”鲜桃采摘观光旅游示范基地已成为王益区集中连片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最长、用工最多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小鲜桃真正成了富民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