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铜川 | 苍茫山水

来源:铜川日报

苍茫山水

刘新中

王山水先生是我相知多年的朋友,曾任铜川摄影家协会主席。1998年,以他的摄影艺术为主题,我俩曾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参加了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他的《陕西民居木雕集》一书出版后,人人争睹为快,一时洛阳纸贵,陕西省艺术馆会同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门为他开了研讨会,这本书后来获得陕西省文联、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山花奖·学术著作特别奖”。近来,他又推出皇皇三卷本的《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专著,这套书共收入两千余幅摄影图片和三十万字的诠释文字,工程量极大,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所谓传统民居雕刻,是指在房屋门楣、门蹲、脊屋、影壁上的雕刻,材质主要是砖石木三种。其技艺,远溯汉代之远,明清时达到高峰。内容多以龙戏珠、八仙、松柏、兰花、竹菊、荷花、鲤鱼等传统题材为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陕西位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三秦大地的传统民居中保留着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实物,这些东西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它们以自己独有的创作方式塑造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寓意深刻,影响至深至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也以充实、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段,一代代宣扬和传承着中华民族这些思想文化。传统民居的雕刻装饰艺术透露出的是人们对于生活及生存方式的审美理解,是民族文化的心理历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但是,社会的发展,时光的流逝,特别是近百年社会急速的转型,带来动荡、兵荒马乱以及各种政治运动,许多传统民居遭到摧毁,逐渐消亡。有感于此,王山水决定用手中的相机将它们保存下来。王山水是有文化自觉的,这套书集山水毕生之精力,时间跨度很大,约三十年的时间,跑了上万里的路,汇收集、拍摄、整理、挖掘、研究、保护于一炉。毫不夸张地说,这套书是几十年来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王山水是摄影家,跑路对他来说是寻常事,虽然苦,但在他的预期之中。可为了这套书,一跑就是三十年,从一个精壮汉子跑成花甲老人,却无论如何超出了他的计划。有人文章中讲王山水此举是“一个人的长征”,诚哉斯言,确实如此。我还要补充一下,是“一个人孤独的长征”。因为,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居雕塑,不是规规整整,就在你的眼前,而是散落在四面八方,要靠你去寻找;有些地方跑了一次还不够,还要跑许多次;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路,要靠自己的双腿跑;这方面没有捷径,容不得你投机取巧,只需要两个字:吃苦。吃苦的内容很具体,那就是常常一个人独行在路途上;常常要餐风露雨,要起早贪黑;甚至常常吃闭门羹,不被人理解;或者常常忍受误会。

这还不是最难的,难的是一旦走进这座文化艺术的富矿,王山水颇有些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之感,许多领域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一本书光有图片不够,要有说明,有诠释,要讲清来龙去脉,要把其中的文化内涵说透。王山水决心补上自己的短板,从头开始学习。于是他赴京城,下省城,向专家请教,在各类图书馆借书、阅读、查资料,一点一点地积累,一点一点地攻克。三十年的时间,是一个人从小学生、高中生到大学生、研究生学历完成过程的两倍,王山水不仅实现了用手中的摄影机保存传统民居文化的夙愿,也提升了自己,成为民间文艺研究方面的专家。

在保护研究的过程中,王山水对于中国民居雕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譬如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砖厚实而凝重,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中国砖雕艺术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民居砖雕大多作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饰。由于砖雕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呈现出坚实细腻的特点。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做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花鸟、梅兰竹菊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画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等)。民居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

再譬如石雕艺术,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旧、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岩刻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它们大多以复杂的抽象图案为主,采用凿刻的技法,讲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石头来自大自然,厚重伏地,辽远接天,千秋万代,永不泯灭,它的传统技艺大规模进入民居始于汉,成熟于魏晋,在唐朝流行开来。石头原料很丰富,因此,在民间使用很广泛,陕西关中渭北一带大量的拴马桩就是实例。

还有木雕艺术。木头温润而质朴,和人们的生活最近。一代代工匠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出美的要素。这些来自活态的生命,一旦经过刀磨斧耕,并被赋予情怀,赋予理念,就开始有了灵魂,进入到时光的永恒。

木雕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

它们共同发散出的文化精神是不朽的。

民居雕刻艺术通过丰富的题材、精湛的雕工、鲜明的主题等方式,将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具体的、可感的图案中,表达不同的生活寓意,诉说不同的情感世界,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是一种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再现了生活的本质。

民居雕刻艺术的题材大多是民间生活的内容,一般通过吉祥元素来构造画面,寄予美好愿望。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传统吉祥元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这些元素都带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气息,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图案的主题、情调、气氛和意蕴。在民居雕刻艺术中,由吉祥元素构成的画面都具有一定的情景意义,这些元素多是由艺人利用汉字同音相谐的特点或者象征性寓意的手法,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吉祥元素有花草类如梅、兰、竹、松、菊花、牡丹等,牡丹花插入花瓶中,瓶子的瓶字与“平”同音,喻“平安”。两个意思连在一起喻“平平安安”。牡丹花又喻富贵。以上三种物品组在一起喻“富贵平安”。动物类有龙、凤、麒麟、狮、虎、鹿、鹤、鱼等。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吉祥动物形象,其中,“青龙”又称苍龙,是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指凤凰,为南方之神;“玄武”是龟蛇的合体,是长寿的象征,为北方之神。它们代表着四方平安,更是蕴含着盛世太平、国家繁荣寓意。“喜鹊”是吉祥的象征,在古书《禽经》中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梅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而“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三者的结合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喜事的降临。民居雕刻艺术在造型方式上强调了意象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与图画同源、相通相融的特征。

民居雕刻艺术还以人物、传说故事、民俗民风等题材教化社会大众。在中国历史中,许多名著、神话传说以及民俗中的故事都脍炙人口,被老百姓传唱不衰。在民居雕刻艺术中,这些题材也是创作的重点,被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如《西厢记》《牡丹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名剧以及其中的人物像关羽、张飞、武松等英雄好汉经常被刻画。传说故事如观音送子、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姜太公钓鱼、牛郎织女等。

再就是民居雕刻艺术通过山水、风景等作品寄托情感,把对充溢着俊美、灵秀之气的山川草木的直接感受,升华为一种博大、旷远的感情;作品中的鸟语欢唱,表达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画面。

民居雕刻艺术的博大精深离不开工匠们的用心,他们将传统的文化信念和人世情怀,都凝聚在民居建筑里的每一个雕件上,抒写自己的人生,抒写自己的抱负,抒写自己的理想。而这些东西经过岁月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循环往复,经久不息,潜移默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情操、艺术修养和生活理念。

摄影成就了王山水的民间文化研究,而民间文化研究又成就了王山水的摄影艺术。

2017年,《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获得了铜川市重大文艺精品奖。

这是岁月对艺术的肯定。

有了初心,就有了未来。

时间苍茫而浩荡,山水就屹立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