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就业规模总体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市就业工作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不断优化就业创业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了全市就业形势的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规模总体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市全面落实中省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做实做细做好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将稳就业摆在首要位置,城镇新增就业规模总体保持稳定。2012—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19441人,2013年达到顶峰18880人,就业规模整体稳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2021年全市就业人数略有回落,市委、市政府及时推出减负稳岗扩就业的针对性措施,强化政策、项目、市场、服务效应,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10350人,在严峻的防疫形势下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就业规模。

图1:2012—2021年铜川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低位运行

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帮扶有效,就业工作保障有力。2012年以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3%~3.58%的较低水平。

图2:2012—2021年铜川市登记失业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岗位供给、招聘服务、困难帮扶等力度,出台多项政策保障高校应届生就业。2013—2021年,全市登记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465人增长到3221人,增长了30.67%。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铜川市通过组合施策,精准施策,有力保障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稳定。2021年,回铜登记应届高校毕业生共计3221人,其中已就业2894人,就业率89.84%。

图3:2013年和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趋势上升

2012—2021年,全市外出务工农民工总量基本呈现下降态势,全市外出农民工数量由82620人下降到68547人,下降了17.03%。铜川市通过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吸引大量农民工市内回流,市内农民工比例由2012年的76%上升到2021年的86.9%。伴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就业结构上,铜川农民工在第二、三产业中的就业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市农民工就业从以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建筑业为主体逐渐向第三产业的快递、家政服务、农村电商等行业集中。2021年全市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比重为57.24%,比2012年的40.9%,增加16.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产业。

图4:2012年和2021年全市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推动着就业结构的优化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和助推就业人员快速增加,调整产业结构与促进就业转型。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需求人员增加,分别由2012年的3733人和8061人,增加到2021年的30417人和40439人,全市第一产业就业需求人员减少,由2012年的3477人减少到2021年的1902人。三次产业就业需求人员比重由2012年的22.67:24.46:52.78调整为2021年的2.61:41.81:55.58,第一产业下降2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需求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上升17.35个和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图5:2012年和2021年三产就业需求人数构成情况

城乡就业结构更加协调

城镇化持续推进为城镇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城镇就业人口比重持续上升。202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随着全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就业结构明显改善。2021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21.6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6%,比2012年提高13.73个百分点,乡村就业人员16.73万人,占比由2012年的49.79%下降到2021年的44%,城乡就业结构更加协调。

图6:全市城乡从业人员结构

新兴行业就业需求人数迅速增长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引领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动力,而且创造了大量新职业新岗位。2021年,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需求人员达到1070人,是2012年的1.01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需求人员达到2060人,是2012年的2倍;金融业就业需求人员达到174人,是2012年的3.55倍。与此同时,民生领域不断补齐短板,医疗、教育、交通运输等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卫生和社会工作就业需求人员达1418人,是2012年的29.5倍;教育就业需求人员达2930人,是2012年的8.8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需求人员达2525人,是2012年的3.2倍。

图7:全市2021年和2012年新兴行业就业需求人数

非公经济就业吸纳能力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和提升质量效益,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激活非公经济活力,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快速增长,就业吸纳能力逐步加强。2021年,以私营企业和城镇个体为主的城镇从业人数共11.21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的52%。

图7: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比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市就业基本盘更加稳固,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坚持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助力发展的头等大事,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全市累计投入就业资金20.98亿元,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稳定就业存量,累计为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2.58亿元,发放技能培训补贴资金2.22亿元、援企稳岗资金7.03亿元,惠及企业3176户次、职工38.26万人。坚持创业促就业、扩大就业增量,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33家,县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实现全覆盖。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69亿元,稳定带动就业6.77万人。今后我市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笃行不怠,苦干实干,砥砺奋进,为增进铜川群众福祉、助力转型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