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健康城市丨谢谢坚守“医”线的他们

国庆节是举国欢庆、全家团圆的日子。但我市各大医院依然有很多医护人员在默默坚守岗位,守护着患者健康。他们以爱岗的行动诠释不改的初心,用爱心和奉献抒写着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本色,诠释着对祖国母亲最深沉的爱。

采访中,这些国庆节值守在救死扶伤一线的医护人员纷纷表示,牺牲了自己的假日,没能回家陪家人,确实很辛苦,但想想这样能挽救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也很欣慰,希望这样的付出与奉献,能保障更多人的健康,能赢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本报记者 李阳

有一种骄傲叫“中国红”,有一种守护叫“请放心”。国庆假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们像平常一样早早来到病房,换衣服、开早会、查病房,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充当起新生患儿的“临时妈妈”,守望着他们的健康。

由于新生儿科治疗的病患多是出生不久的小婴儿,正是这一特殊性,让新生儿科医护的工作较其他科室更为细致、严苛,需要24小时守护。每2-3小时给孩子们喂一次奶,每2小时巡视一次病房,不仅要承担宝宝们的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还要对婴儿的治疗情况做到实时掌握。每天早上八点不到,白班与夜班的医护人员已经开始进行严密的床头交班,从头到脚细致进行检查:患儿的生命体征有无特殊情况、液体是否通畅、注射部位是否红肿渗液、全身皮肤有无破溃、危重患儿吃奶情况、禁食反应、血糖是否正常、大便是否通畅、体重变化情况、入出量是否平衡,需要复查的检验检查项目等等。交班结束后一天的工作才算正式开始:洗澡、擦浴、换尿布;眼睛、口腔、脐部护理;测量体重、喂奶;PICC置管;查看并评估病人,呼吸机参数的调节、记录病程、与家属沟通、签字、办理出入院手续……一项项工作,医护人员们处理得井井有条。

空闲时间,这里的护士又充当起了“临时妈妈”的角色,给一名胎龄32周、体重130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做起了“袋鼠式护理”,以改善宝宝的喂养不耐受,当看到患儿大口吸吮、酣然入睡的那一刻,她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当看到患儿家长从焦急迷茫、不知所措到眉头舒展、嘴角上扬的时候,她们的一切辛苦都化为乌有。

国庆假期已经结束,而这群守护小生命的白衣天使们仍在工作岗位上坚守着,他们工作的特殊性让他们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责任心、爱心,为了小生命的健康而默默奉献着。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

本报记者 张欢欢

国庆假期,在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儿科里,医务人员们依旧像平常工作日一样,坚守在一线,守护儿童健康。

假期第一天,儿科主治医师陈娜早早就来到了门诊诊室,本想着喝口水,整理一下桌面,却发现已经有几个小患者在等候了,她匆匆换了工作服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孩子有没有发烧、咳嗽、流涕?这几天吃的怎么样?精神好不好?”每接诊一名患者,陈娜都是一边询问一边进行查体。一上午电脑显示挂号52人,快到中午12点时,门诊护士汪静进来悄悄问:“陈医生,后面还有十几名患者,估计赶下班是看不完了,我要不要给家长说让下午再来看?”陈娜说“不用,我晚下会班,下着雨家长不是着急也不会来,你给等候的家长说一下,我都给看完,免得家长着急。”直到12时30分,陈娜才看完最后一名患儿准备下班。

虽然是国庆假期,这几天儿科也是床位爆满,科室的医生都和平时一样早早来查房。科室的护士们也是一样,早上8点交接完班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查看病人,核对医嘱,给孩子们做治疗。科室都是年轻的护士,在节假日上班,她们已经习惯了。临近假期尾声,气温骤降,生病的孩子增加了不少。病区又收了10名新住院的患者,晚上7点,接夜班的医生早就来了,但上白班的宋风琴医生还没下班,这一整天除了在病区收病人,中午她还跑到急诊科会诊了两次……忙碌早已成了他们的日常。

与此同时,儿科医生们也在微信群里接受患儿家属的咨询。儿科主任曹永宁业余时间内,她只要一有空,就会拿出手机翻看微信群里有没有需要解答的问题。问题太多的时候,她就只能一一往上翻看群友咨询的记录,并把问题记下来,然后给予答复。

曹永宁说:“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平时由于怕耽误上学或者家长上班忙,无法来就诊,只有在节假日有时间才带孩子来看诊,再加上今年入秋以来,由于气候的原因,过敏的孩子特别多,比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科室实行无假日门诊,除了白天,夜间门诊也和平常一样,每天有人值班。因为好多小孩子发病,在晚上往往会加重,再就是晚上家长会更担心。今年这个国庆由于气温降得太快,生病的人不少,我们病区也是爆满,我待到家里,心里老是不踏实,来病区转上一圈,就踏实了。”

用心守护市民健康

本报记者 原玉红

国庆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心内科有一群白衣战士,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只为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在国庆节期间,心内科门、急诊共接诊病人300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40余人次;科主任任骞每天坚持按时查房,及时举行疑难危重病历讨论,时刻关心患者的康复情况;导管室护士长孟丽君、心内科护士长祁婕,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松懈,坚持参加全员核酸采集任务及科室疫情防控政策落实;一手抓护理质量,坚持每日查房,保证每日的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假期第一天中午,忙完一上午工作的医务人员拿起水杯一口水还未喝到,CCU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喂,你好,这里是CCU,请问您哪位?”“你好,这里是导管室,急性心梗患者急诊手术完毕,患者89岁,请携带抢救物品,准备接病人。”医务人员便又继续忙碌了起来,伴随着病人安全返回监护室后,立即准备心电监护、氧气、微量泵、心电图……这边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生命监测,那边电话又再次响起。“急性心梗,两枚支架,一枚球囊,备好除颤仪,准备接病人。”此时患者病情危重,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监护室,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及检查。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和忙碌,两名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均恢复平稳,大家终于松了口气,此时已经是下午的两点多……

由于CCU病房的特殊性,病人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及各种危险情况,对病人及家属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们每天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为病人打饭、洗脸、处理排泄物……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患者的病情有了好转,也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有了“在家”的感觉。

在科室主人任骞指导下,由袁斌医师和心内科介入医生共同带领的急诊介入团队和导管室医护团队,在国庆期间顺利完成介入手术20余台(含急诊介入手术5台),医务人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医者情怀,恪守着“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医疗信念,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急诊室里的日与夜

本报记者 李阳

国庆恰逢寒潮来袭,各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肆虐袭来,急诊科就诊压力倍增,为确保国庆期间正常就诊秩序,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备足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做好充分应急准备,急诊抢救室严阵以待,丝毫不放松。

“因为放假期间人群较为集中,这样就增加了突发意外的风险,所以我们急诊越是放假越忙。”急诊科护士李燕说。

伴随着假期的欢声笑语,各种磕磕碰碰带来的“流血事件”数量剧增,不论白天黑夜,急诊科的医生总是脚步不停歇,消毒、包扎、缝合、固定,为患者处理伤口。急诊抢救室里,急性心梗、急性脑血管、心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患者接连不断,急危重症患者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查心电图、测血糖、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抢救生命的同时,也要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做准备。整个国庆假期,北院区急诊科累计接诊300余人,抢救危重患者54人,院前出车38次。

10月4日深夜11点多,一名从宜君来的中年男性发热患者,经发热门诊排查后转入急诊科,患者高热,心率快,精神状态极差,主治医师贺建平立即将患者放置在急诊科抢救室,简单的查体和询问病情后考虑患者可能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情危重,立即为患者检测生命体征,进行相关检查。护士争分夺秒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采血,同时不断安抚患者情绪,十几分钟内,急诊科医护人员为患者完成了所有检查和抢救操作。经过抢救患者情况渐渐平稳,随后住院治疗。

国庆期间,急诊科副主任申健对国庆排班进行周密部署,实行弹性排班,安排24小时备班。同时,为创伤、卒中、胸痛患者24小时开通绿色通道,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急诊科24小时随时待命应对突发状况,所有医护各司其职,随时准备为急诊患者提供救治,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选择了这身白衣,就是选择了救死扶伤的天职。”贺建平说,这已经是贺建平在急诊科度过的第10个国庆假期了,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和同事们在这里一直默默坚守着。“假期不归人”是急诊医护人员的写照,他们从不言苦累,在一线践行医者担当,忙碌的背影成为这个假期特殊的一道风景线。

用爱坚守 情暖夕阳

本报记者 李阳

国庆佳节,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中时,总有一些人选择放弃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用坚守把爱传递,用温情把孝道传扬。

在市职业病防治院金华老年公寓,有这样一名护理员,她长期坚守岗位,不辞辛劳,用情用心为老人服务,让老人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和照护,她就是郭爱菊。

国庆期间,老年公寓实行封闭化管理,郭爱菊主动向护士长提出了参与国庆节值班,把团聚的机会留给其他护理姐妹,把生病的丈夫委托亲戚照顾,她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陪护在老人身边。每天清晨,她早早来到老人房间协助老人穿衣、洗漱、测量血压、整理床铺,为老人提水、打饭,协助喂饭、喂药。看见老人衣服脏了,她会及时帮老人更换并清洗晾晒;看见老人指甲长了,她会仔细为老人修剪;察觉老人心情不好,她会耐心询问,主动交流,为老人宽心;发现老人思念儿女,偷偷掉眼泪,她会主动用自己的手机让老人和子女视频通话,缓解相思,调节心情。

在老人们眼中,郭爱菊早已成为他们心灵的依靠。“在这里,我们吃的住的都好,工作人员像自己的儿女一样。”张阿姨说道。“在这儿生活比在家里好,有人陪伴、有人照顾、特别幸福,只是他们太辛苦了,天天忙个不停。”郭阿姨笑着说。平凡的话语道出了老人们最真实的情感,也是对养老护理员工作最高的认可。

郭爱菊和她的团队用爱坚守这份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用行动诠释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为祖国母亲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