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抒写新变化 |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张华

9月20日,一个雨后的日子,随着市政协文史委组织的“委员活动日”,走进家乡看变化。

首站便来到了“中国好人村”、耀州区董家河镇王家砭村。

村文化广场清新宜人、花木如洗,这里的一切并不陌生,身为媒体记者,已多次深入这个铜川富裕村、文明村、好人村采访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每次走进这里,都看到随着时代变迁,她绽放出的新容颜。

甫一下车,就被一建筑物上方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听党话 跟党走 致富不忘共产党”几幅红色宣传语所吸引,我随手拍下来。

在村党委委员、监委主任郝彩霞的引领下,我们拾级而上走进一座古朴的村史档案馆。几分好奇,几分期许,这里一定书写着她奋斗的足迹?

初一走入,便被门厅以“德”为主题的文化屏风而震撼,一个象征王家砭村红火前景的瓷瓶生生不息熊熊燃烧,立刻让参观者内心为之一振、心怀希望憧憬。

对王家砭村的历史变迁,之前未做了解。王家砭,原为王家匾。据民国《同官县志.·氏族表》记载:“王家匾姓,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住于黄堡镇之王家匾。累世业农,户族蕃衍,明清科第间出”。新中国成立后将“匾”误写为“贬”,后改为“砭”。

可见,王家砭村以农业为主,秉承耕读传家古训,具有典型浓郁的关中农耕文化传统。

在实物展馆里,割麦杆子、木锨、麦锚、食升子、织布机……告诉后人,王家砭人世代勤劳不怠、以双手建立家业,努力过上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展馆里收藏的1958年2月1日《铜川报》中有一篇报道“打扫室内和屋外,人人动手除四害,王家匾村和土桥村行动起来了”也是一段文字见证。

改革开放后,王家砭村大力发展乡村工业,走工业强村富民之路,经过40多年的发展,村级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加,逐步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村档案馆内可以看到陈列的生活用瓷器,这些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陶瓷厂生产的瓷盘瓷碗,当时村党委书记王科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艰苦创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建设过建材厂、工艺瓷厂等,让王家砭村成为全市较早富裕起来的村子,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过去“上坡过河、人担驴驮、吃水难、行路难”的穷苦面貌,腰包逐渐鼓起来的村民家里置办起缝纫机、自行车、录音机、电视机四大件,代替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织布机、架子车等。还记得世纪之交曾采访过村陶瓷厂,看到村民喜气洋洋地在工厂里上班,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家家住上敞亮的平房,甚至有经营能力的人家在210国道边盖起了二层小洋楼,引来许多外地客人参观学习。

王家砭村村两委班子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带领村民在争取幸福的奋斗道路上从不止步、从不懈怠,农业经营方面走多元化发展新路子,先后投资960万元,建起养殖小区,成立养殖协会。把全村的家畜集中起来饲养,统一管理,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避免了环境污染。也记得采访过王家砭奶牛养殖园区,这应是铜川较早发展奶牛产业的村子,至今已有20多年的养殖经验,形成一定规模。

王家砭村又是一个能人辈出的地方,在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下,村民创业热情高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全村经济发展核心引擎,涌现出各类民营企业家40多家,总产值2亿多元,带动就业500多人,不仅本村村民不出村能够就业,还吸引安置附近村民和下岗职工就业。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民营经济的奋起,王家砭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村,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健康农村,弘扬道德风尚、建设文明农村,更新服务理念、建设幸福农村,提高群众收入、建设富裕农村,如今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新景象,一幅幸福美丽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新农合、新农保解除了农民后顾之忧,村民出门有私家轿车代步,单元楼通有天然气,家里接有互联网,幸福写在村民的眉眼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古崇德向善、昌业尚文的王家砭人,恪守族规家训,代代传承。尤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王家砭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孝老爱亲、扶弱济贫的凡人善事和模范人物比比皆是,积极引领社会风尚向善向上,成为当代乡村精神文明的时代典型,2015年5月1日,王家砭村荣登“中国好人榜”。

昨天,王家砭人依靠奋斗摆脱贫困;今天,他们通过奋斗过上小康幸福生活;明天,他们依然会团结奋斗,走向更加富裕文明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