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产业旺起来 村民富起来

产业旺起来 村民富起来

本报记者 张芳

初秋,走进耀州区锦阳路街道阿姑社村,高架葡萄长势喜人,阿姑山泉清甜可口,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树荫下,老人下棋,孩童嬉戏。

如今的这支“田园曲”,阿姑社村奏得并不容易。

10年前,村里却是另一番光景:人多地少,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村民大都以种地为生,每年收成的粮食只够温饱,大家手里根本没余钱;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仅缺乏来源,还负债130多万元。伴随而来的是人心涣散、矛盾频发。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发展问题的重要法宝。

农村要发展,关键在支部。村党委书记安满朝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保障,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基于阿姑社村党支部是耀州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阿姑社人氏陈学鼎、陈国栋等共产党人曾在这里奋起抗争,安满朝从本村的红色历史入手,联合村里的老前辈历经八年出书《红色窝窝子》,不断加强党史学习,凝聚村支部战斗力。

正是由于红色历史的浸润,阿姑社村虽是合并村,村干部们却格外团结,齐心协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耀州区水务局要在阿姑社村整修河堤,村上便承包了部分工程,还征用了村集体的滩头地。数月过后,村上就有了200万元的收入。

2018年,全国各地脱贫攻坚战打得正酣。阿姑社村也有了“大动作”,发生了“大变化”:苏陕协作托管鸿伟兔业分红项目、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阿姑山泉项目落地;阿姑农牧就近解决了群众就业,此外,还培育种植了2000多亩花椒树、500亩的柿子园。

看着这一切,村党委书记安满朝紧皱的眉头才慢慢舒展开来。

但他知道,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阿姑社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阿姑社村位于耀州区以北,紧邻市区,属于典型的合并村,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1077户3997人。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这两年,阿姑社村投资50万元建成2000米长的葡萄观光长廊一期工程,为未来发展本村绿色旅游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花椒种植也是村集体经济的一大收入。2002年,村上积极鼓励村民种植花椒,起初,没有村民愿意种,用安满朝的话来说,“就是把花椒苗儿免费给村民,大家都不愿意。”但是,经过几年发展,无论是花椒产量还是品质,阿姑社村的花椒都有很大提升。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自觉在地里种上一棵棵花椒树。近年来,花椒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每到采摘时节,村民们或踮脚采摘,或捡拾掉落在地上的花椒,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除了花椒,阿姑牧业精包装深加工的各类特色农产品也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不少收入。

在阿姑农牧的无菌加工车间内,全副武装的员工们正忙着精挑细选、包装杂粮产品,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销售经理邱雯惠说:“我们公司深加工的这些农产品远销江浙,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经石碾碾压的辣椒面,辣香味十足,深受大家喜爱。”

阿姑农牧是一家集农副产品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涉农企业。近年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每年优先收购已脱贫户的原料,并就近解决群众就业。

“我在这儿打工两年了,每个月工资2500元左右。在这儿打工好处是离家近还能照看老人。”村民路福玲笑着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支柱。

阿姑社村有一大批木匠、油漆匠出身的年轻人,他们趁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抓住时机,在新区、耀州区开起了店,当起了小老板,主要从事装修、粉刷、油漆等建材行业,事业搞得红红火火。追溯源头,是20世纪80年代,阿姑社村有个教学艺器厂,村委会当时鼓励年轻人进厂学艺,为村上培养了一大批木工、油漆工。他们不但精于学习,刻苦钻研,而且紧抓机遇,敢闯敢拼,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现如今,靠着这门手艺,大部分村民都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私家车。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如今的阿姑社村正在稳步前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阿姑舞台上的宣传标语“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荣誉”,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乡亲们的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好。

编后: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抓住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切实推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

如今,我市各区县各部门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进一步强起来,党员干部形象进一步树起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